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172 4
2009-04-19

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摆脱了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1978-3003 年广东省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13.5%。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此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末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止降转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较为稳定,有小幅增加。从就业来分析,25年间,全省从业人员总量增加202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减少了59.3万人,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1244.3万和935.1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3.7%下降到2003年的36.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3年的27.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5年间上升了18.9%,远

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在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步超过第一产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一般规律和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都十分接近。从收入结构看,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并居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也稳步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则持续下降。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稳中略升,第三产业则持续稳定提高,表明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多数进入第三产业,这些都是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典型特征。

  

二、广东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一)制造业仍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

广东的制造业积累了庞大的资产存量,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规模,制造业的升级优化是广东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关键所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广东优化产业结构的当务之急。

(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的支柱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总资产占全省工业资产的23%,已成为广东生产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三)广东第三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现代化水平,2004年广东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35.4%,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增强广东经济实力的重要条件。

(四)民营经济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广东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民营经济异军突起。2004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329.3亿元,占全省GDP的38.9%;从业人员1380.5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29.5%。同时,民营企业成为广东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04年共出口18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78.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21.2%,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8%。

(五)工业九大支柱产业是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带动的。而2004年全省九大工业支柱产业,其产出占全省工业的70.0%以上。2004年完成增加值5501.5亿元,占全年GDP的29.2%,显示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扶持壮大支柱产业,是扩大广东经济增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广东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
  配第—克拉克定理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演变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经过“二三一”或“二一三”中间过渡阶段,最终必然达到“三二一”。按照钱纳里的划分标准,2004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这个阶段是第二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从目前广东的产业结构来看,广东产业结构比重还是“二三一”,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这显然与广东的经济发展不太适应,因此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如下表1:

(二)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仍较大

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可以用产业结构的偏离度测算,即某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该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不适应状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不适应,两者的偏离度越高,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下;偏离度越小,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越高,表明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较适应、产业发展较均衡。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都较小,如英国1992年的一、二、三产业的偏离度为0、-2、2。

表2
 

广东三大产业主要年份偏离度变化情况分析

第一产业偏离度

第二产业偏离度

第三产业偏离度

偏离度绝对值合计

1980

40.9

-29.5

-11.4

81.8

1990

28.3

-12.3

-16.0

56.6

1995

26.9

-15.1

-11.8

53.8

2000

30.8

-18.6

-12.2

61.5

2004

28.2

-12.3

-15.9

56.4

表2为广东主要年份就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广东就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调整,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状况有所改善,第一、二产业的偏离度都有明显的降低,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变化不大。但2004年的偏离度绝对值合计为56.4,仍比较大。说明就业结构的变动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三)区域发展差距大

产业的区域布局及其差异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否。从三大区域来看,珠三角与东西两翼的人均GDP之比由1995年的3.81∶1扩大到2003年的4.35∶1,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比例则由1995年的4.71∶1扩大到2003年的5.23∶1,远大于全国东西部之间(2.63∶1)的差异。从农村的区域差距来看,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农民收入差距由1997年的1.70∶1.16∶1扩大为2003年的1.84∶1.001∶1 (以粤北山区为1)。

(四)支柱产业核心技术缺乏,处于产业链低端
  高技术产业是广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出占全省工业份额的30%以上。由于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与关键技术,广东高技术企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情况下,产品附加值不断走低。2000年以来,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呈逐年下滑态势,由25.1%降到2004年的19.0%,高技术企业技术优势相对减弱。

(五)经济增长格局粗放

1978年至2005年,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1808.96亿元,年均增长(现价,下同)22.1%,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8.7个百分点。有关研究表明,在广东目前的经济总量条件下,每增加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可带动增加当年1.34单位GDP,带动增加第二年2.32单位GDP,带动增加第四年0.979单位GDP。改革开放27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11年超过40%。使得广东长期存在的以投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广东各时期GDP增长速度及三次产业平均增长速度(% )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六五”时期

12.3

7.8

14.7

14.9

“七五”时期

13.3

7.3

16.1

15.4

“八五”时期

19.6

4.4

27.4

17.6

“九五”时期

11.0

3.9

12.1

11.4

“十五”时期

13.2

3.5

15.6

12.3

1979~2004年

13.7

5.7

16.7

14.8

资料来源: 2004年全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

信息化能使国家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生产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响应,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扩大经济活动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推动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调整农业结构,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的有效竞争能力。其次,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逐步超过制造业发展速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三,大力推进城市化,使其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伐相适应。实现劳动力在产为部门之间的转移。

(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作用
  努力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技服务、资源配置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指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等服务体系,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充分发挥各种产业和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为中小城市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放宽限制,简化手续,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扶持其发展,尽快形成稳定的中小企业群,为缓解就业压力找到强有力的支撑点。

(四)走国际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经济日益增长的同时,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越来越活跃。1999~2004年间,广东省的对

外贸易进口总额从14339105万美元增长到35713283.6万美元,平均增长率为20.03%,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39.84%增长到183.0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广东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开放型的,而且这种开放型结构也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具有开放型经济的广东,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内部因素,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实行国际化战略,依托国际化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五)坚持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循环

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然而,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分散、分割、杂乱无序,随意排污的现象,严重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环保治理的成本。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广东应强调从以下三个层面调整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一是在微观上,建立企业生产消费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在中观上,建立产业园区层次的生态工业网络,实现园区内共生企业间的资源和能源循环和增值;三是在宏观上,建立区域和整个社会层次的物质循环流动体系,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循环。

参考文献:

[1] 梁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科技和产业,2005年05.

[2] 左 正:广东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11月

第6期 第25卷.

[3] 罗必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广东社会科学 2007年 第6期.

[4] 刘 勇:广东产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管理,2007年 第7期(总第415期).

[5] 张志华:走国际化道路,推动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师,2006年02.

[6] 刘永强:广东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19 21:13:00

思路太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5 14:39:12
每一条的内容都太少了,感觉缺乏说服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5 23:27:28
粗略看了一下,论文没有“论”,没细看,对不住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6 00:14:34
只看了下最后一部分的对策建议,有所创新才是硬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