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
数据分析与数据科学
›
JMP论坛
数据的误区及自身业务货
楼主
lianqihappy
942
0
收藏
2016-03-08
是这样的,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一个运营数据,或者叫数据运营。
现在做移动互联网,无论是做社交的也好,做内容向的也好,他就是不跟别人说我们是用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行为,以此迅速占领用户。不这样说他都不好意思。都说大数据,在做大数据以前,我们有一些基本的误区要跟大家先说明一下。
什么意思呢,会有两种很有奇怪的观点:
1. 什么都要靠数据去支撑。比如我们把按钮从左边换到右边,从红色换成黄色。这个东西一定要有什么数据分析团队、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在哪儿反复打磨。最后跟我们说一句,按钮从以前的100像素换到了105像素。这是很无聊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要用数据去验证,你知道吗?
2. 秉承数据无用论。就是说,数据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我经验来的有用。
这两种观点,基本上都是错的。
数据量多真的有用吗?
数据量多不一定有用。这是我在上一家公司做了三年以后得出的一个非常沉痛的教训。数据太多并没有什么卵用,数据要有用,他一定要有关联、有联系。不然,白存着那些每天几十个G的那些数据,导又导不出来,联系又没法联系,形成一个个,我称之为孤岛数据(z这样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用的。
孤岛数据只能读出来片面的现象,他连一个结论都读不出来,所以你的技术团队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要以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出发。他跟技术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你的用户量很少,数据不多,他没关系的。后面我会给大家举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例子。
在线调查
还有一种是这样,这个是在公司里,市场运营还有数据运营,他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叫做在线调查。我们假模假样的做一个东西,我们新版发布了,我们想收集一下用户的需求。
咱们的产品团队里面一般会有一个产品助理,去出一个在线问卷调查,大概有一百个问题。完了,产品经理说,一百个太多了,我们五十个。上报到总监,总监说五十个太多了,三十个。上报到老板那里,老板说,三十个也太多了,十个吧。
然后假模假样的出了一份十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说我们收集到了一万分的用户调查报告,我给你做成曲线图、饼图、折叠图。这些东西还好我没有做过,都是别人做。
这些东西有用吗?我明确告诉大家,这个东西没有用。现在没用,以后也没用,以后就不要做了。
为什么呢?是这样的,首先问卷调查,他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她有一个非常严谨的一些方法。问卷调查最有用的地方,是在前期把用户筛选掉。这是问卷调查最有用的地方。比如说我可以Push到五万个人,问卷调查是把五万个人里面四万九千五百个人删掉他,取消掉他。我只要那五百个非常有用,非常精准,非常符合我的目标用户的那五百个人就够了。
所以不是说越多越好,那都是一些垃圾数据。你从一开始,对用户没有过滤,你这个问卷调查就是垃圾。而且,这种情况下,你还把你本来想问的那一百个问题,给压缩成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还没有什么质量。新版本你喜不喜欢,A喜欢,B不喜欢。这问题你问他干嘛呢?
知识误区:
还有一个,我称之为知识误区。我们但凡有一点机会,都会去接触一些海量的数据。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通过一些统计学的方法,包括归纳、总结、折线图、饼图、曲线图。就是说,这些东西有用吗?有用的,起辅助作用。前提是所谓用到的简单或者复杂的数据方法。
你要正确的认知,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平均数吧,平均数有多少种?有算数平均数,有几何平均数。他们有什么用?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样的平均数,去做一个对我们整个的格局、整个的用户群的一个调查?你并不知道。第二个,平均数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有101个用户,这100个用户身高只有1米,有一个用户身高有100米。你说我们平均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有用吗?半毛钱卵用没有。所以这个就是平均数最大的问题所在。
所以什么意思呢?我们大家使用数学方法一定要知道这个方法,适用于什么场合,会有什么限制。当然了忽悠老板除外,忽悠老板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
统计相关性:
还有一个问题是,统计相关性。这个问题是,统计学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统计学试图用统计相关性,来把真实的相关性给取消掉。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比如今天有六十个人,来听我的吹牛逼。然后外面天空是放晴的。我们做市场调查,在此时此刻,全中国一共有两千场,大概六十个人参加的,有一个工作十年左右的人在这边吹牛逼,天空是放晴的。什么叫统计相关性?即,以后中国大陆有两千场左右,下午三点多的,六十个人左右的,这样一个吹牛逼活动,天空一定是放晴的。你认为这合理吗?胡说八道对吧?
但是这个就是统计相关性。就是我们通过大量的定量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A,同时当A现象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现象B。我们就认为,当现象A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现象B,这就是统计相关性。
各位,在工作当中,你们通过统计的方式,去得出两个结论的时候。如果因果关系,你想的不是太明白的话,你用你的直觉去想象一下,A跟B到底有没有关系。当然了,骗老板,你无所谓的。骗老板,你就告诉他,看到了吗,这是100万人的市场调查调查出来的。当六十个人参加吹牛逼的时候,天空外一定是放晴的。自己心里要清楚,不一定是这样的。
总结一下:
熟知自身业务:
就是说,当我们使用数据去提升产品提升运营的时候,我们其实最关心的,是我们对这个业务有多了解。我们要不停的,去使用我们的产品,了解我们的业务。人虽然是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了解,但是这个时候,数据就有用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我的上一家公司里面,我们一共有多少个分类,我们一共有二十个分类。但我自己只喜欢一个分类。当我天天用,天天用的时候,我会对这个业务有一个认知,但是仅限于这个分类。我能不能把这个想法,由此及彼,推广到那二十个分类里面呢?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数据了。当你的结论反过来可以用数据去验证的时候,并且每个分类都可以这样的时候。那么你认为你对这个分类业务的认知,可以提升到整个产品的业务认知。但这里也会打一个问号。始终要保持着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求真的这么一个过程。因为你只喜欢这一块业务,当其他的业务跟你没有完全相关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判断。这个时候数据才有用。
数据一定要有关联:
什么叫有关联呢?我们之前是做一个内容向的,所有的数据要可以围绕用户 进行展开。比如说这个人他听了一个声音。这个人他发了一个评论,这个人他说了一个声音,这个人分享了一个声音。我们把这些海量数据记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带上用户的唯一标识。这样我们的数据才可以串联起来。
当然了,我们忽悠老板的时候除外。给他折线图、曲线图、饼图,告诉他我们每天有多少的分享量、有多少的回流量、每天有多少声音在发布,这种宏观的就够了。
但是你作为一个产品,你要很清楚:如果说我现在,要把活跃用户的收听喜好导出来行不行?如果我针对某一部分特定的用户群,我把他们的分享行为导出来行不行?都可以。数据一定要有关联,不然成为了数据孤岛,没有太大的作用。
数据孤岛: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上一家公司,每天抽样发现活跃最高的数据是什么呢?是黄色信息。当然每天分享的最大的数据是什么呢?依然是黄色信息。这就是数据孤岛。
当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时候,你可以帮助你的产品运营吗?能帮助的就是运营赶紧删嘛。那么剩下的呢?没有用了。不知道是谁发的,也不知道回流从哪里来,这样的数据有用吗?没用。你要把他串联在一起。最后我们把它定位在一小撮经常在我们产品里面发****信息,并且大量传播的人,而且地点定位非常精准。这时候干么呢?上报公安局。
数据辅助资源分配:
把这部分信息清理掉以后,我们再看第二部分,什么样的信息分类分享是最多的呢?有真人类脱口秀节目,分享的以及回流的是最大的。
这种结论,有什么用呢?还是处于你对这个产品里面业务的认知。这个产品里面,收听量第一高的是什么,是小说。但是分享量、活跃量最高的却是真人类脱口秀段子。这样你的运营就有侧重点,这样你的公司的资源投放就有侧重点。我们把人力投入在真人这一块,把所有的钱投入在买版权。因为我们只有有限的人力和有限的钱。
如果说我们用数据孤岛来看数据,收听的最高的是有声小说,我们把所有的人力和钱都投入在买版权上。对吧,没有错啊?因为小说一天的收听量大于50%啊!这个结论没有错吧,因为它占据一半以上的收听量,所以公司应该把人力、物力、精力全部投入到这一块。这个结论有没有错?没有错。这就是一个数据孤岛告诉你的,一个简单化的结论告诉你的。
但是分享的数据加入进来,彼此可以串联以后,我们发现娱乐类的、脱口秀的,它有极强的社交传播性。而这种东西,你靠简简单单的钱买钱卖,是搞不定的。所以把人投到这里去。而简单的买版权,在传统行业已经做了不知道几十年上百年了,简单的用钱去处理掉。这个时候数据才有用。
避免滥用技术:
然后是这样子,所有的技术在这个时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帮我们去实现的。但是我们要避免的是什么呢?滥用技术。
比如说像,这个地方所说的,Google用什么我们用什么,Facebook用什么我们用什么。那我是一个技术人员,你是一个ceo,你有权质疑我吗?你没有权利质疑我。拜托大哥你懂不懂,我们用的都是跟Google的技术是一样的,是一样一样一样的!那Google能读出来,那我们读不出来,那我们在学习嘛。你等一等,我们在学习。
不是这个样子的。就是我允许你用心的技术区存储,去运算,但结果要能够反馈给业务部门,给产品部门。如果你只把数据存进去,读不出来。或者我们需要报表一些维度你做不出来。对不起,不要用了。硬件投入不是那么重要,我可以出钱,但是要你这个部门何用呢?既然你跟Google用的一样一样的,那我去Google招一个人进来不就行了吗?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这两个,是我昨天加上去的。人月神话和任天堂。是我对最近几年的一个思考。
人月神话:
人月神话是一个风靡了几年的书,它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就是IBM的一群疯狂的科学家,他们去做了一台所谓的世界上最牛逼的个人电脑,打算推向市场。但是他们一再的Delay,一再的Delay,他们失去了市场先机,最后根本就没卖掉。
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一帮疯狂的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最高效的性能,最牛逼的体验,最牛逼的功能,不断地叠加,不断的叠加,最后导致这个个人电脑不能出来。
所以我们做数据运营的时候也要知道,我们有个最初步的知识,我们这个产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用户。我们有大量的数据,我们是不是要用一些很先进的技术呢?很先进的技术是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是hold不住的时候,还不如用一些最原始的方式。对于运营和产品来说,我们可以妥协的是,我们的报表可以等一下在看到,甚至可以等两天。但我不能看不到,你不要跟我说,你这个技术可以做到实时性很强,五分钟、十分钟。别人做得到,但是你做不到,那就是一个死,并没有什么用。
任天堂:
那我最近看的一两本,跟任天堂发展有关系的。
任天堂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司,他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用过新的技术,从来没有用过。为数不多的,一两次用新技术的产品都是失败的。
所以就是说,这个公司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理念,就是只用老的技术,去做新的产品。
始终是用市面上成熟的技术,搞得定的,公司内部可以hold的住的,去做我们下一个阶段,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上需要做的产品。这个是成为,我现在和别人一起创业的时候,我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我们有节制的去使用一些新技术。主要去使用老的技术,去做一个新的产品。
分享到: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一淘刺激了京东的哪根神经?
【转贴】Facebook何时超越Google
超级战略的奥秘
Facebook之后最有潜力的社交产品Google+快速上手指南(简体中文版)
Facebook与Google激战移动广告 开抢中国市场
【R语言】Google和facebook如何应用R进行数据挖掘
垄断型方阵
轻松访问google,Facebook等
创新是一场赌注
Google、Facebook关于人工智能的探索分析报告
栏目导航
JMP论坛
求助成功区
金融学(理论版)
经管高考
经管在职研
stata专版
热门文章
CDA考试模拟题库:新增章节练习题(更新于1 ...
文本分析:从经管顶刊“加分项”到学术发表 ...
【AI Agent可靠性】 智能体Agent记忆系统: ...
CDA 认证考试大纲 2025 重磅更新:一二级考 ...
CAIE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
哈耶克作品集 6本 含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 ...
25秋投资学回忆
博观研究院2025年中国跨境进口保健品市场分 ...
PromptCoT-2.0-SFT-4.8M 监督微调提示 SFT ...
货币--是如何产生成长发展的和人类的四大工 ...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