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33 1
2009-04-20

 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幅达6.1%。季度指标虽创历史最低,但部分经济指标已经出现回升迹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认为,这样的增速“来之不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蔓延,实体经济调整超出预期,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加深,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

短期指标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并将率先复苏,还只是经济下滑过程中出现的短暂反弹?《财经网》辩论栏目就此问题邀请专家及网友展开辩论。

  截至4月17日晚23时,认为“中国经济尚未见底”的观点得到大多数网友支持,反方以绝对优势获得本次辩论胜利。

  领先指标选择存分歧

  判断经济走势很重要的依据就是领先指标。关于哪些指标可以称之为“领先指标”,正反两方存有分歧。反方网友Lyang认为,PMI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经济前景的先行指标,按照有关研究,PMI与工业增加值等数据走势相比有六个月的超前期,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总体扩张,而如果处于50以下,则意味着经济收缩。根据里昂证券公布的PMI指数显示,自去年11月创历史新低后,该数据连续三个月有所回升。但在3月,PMI指数再度下跌,至44.8。该指标在出现反弹后再次向下,表明中国经济尚在底部徘徊,因此,现在作出一季度中国经济见底的结论为时过早。

  但几乎与里昂证券版PMI同时公布的还有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NBS)联合调查的PMI,后者与前者走势迥异,NBS版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并在3月回升至52.4。两份数据分歧如此之大,指示方向相反,令短期内经济预测的难度骤然加大。

对此,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对于经济走势预测,应当观察NBS版PMI指数,而不是里昂证券版,因里昂证券公布的PMI指数“一直相对较低”。

  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官方公布的PMI指数更多关注大型企业以及大型上市公司的情况,而法国里昂证券公布的PMI指数更多倾向于反映中小企业,特别是与出口相关的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两个指标背道而驰,实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一方面,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的产业,如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成为主要受益对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处境仍然堪忧。

  除了PMI指数,正方网友airairwang认为,分析世界和中国经济是否复苏,还应该观察其他指标变化。第一,货币流量,如美元和日元升值,这代表避险情绪的升高和加温。如果澳元和欧元等走强,代表避险情绪缓和。第二,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主要代表先期性的国际贸易情况。第三,国际原油IEA的库存和消费指标,代表消费和供求关系有无转折变化。此外,还有消费者信心指数等。

airairwang认为,从以上三点情况来看,美元日元还处于上升空间,但阶段性头部已经出现。波罗的海指数下滑至700-2000之间,已经企稳。原油库存虽然在增长,但是速度明显放慢,而且已经对原油价格产生压力。各种指标恰恰显示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反弹只是时间的问题。预计要在10月-11月左右,才会正式复苏。现在只是以时间换空间,处于筑底的过程。

  “见底”存疑

  专家与网友对实体经济表现的解读也存在较大分歧。一《财经网》网友认为,所谓“底”,起码的条件应该是“具有稳固的支撑”,而现在看不到任何支撑经济不再下滑的因素。尽管有政府“4万亿”的财政支持,以及“爆炸到接近难以为继”的信贷,但经济形势仍不明朗。此外,出口需求日益萎缩,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已经达到19.7%,各国日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更不容出口继续乐观。那么,靠什么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底”呢?

  《财经》经济学家、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磊教授也持此种看法。陆磊教授指出,上市银行2008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各大银行的利润增长率达到35%以上,甚至达到了40%,而且是净利润。但分析利润结构可以看出,利润增长基本上都得益于信贷扩张。进一步分析,这35%以上的净利润还有很大部分得益于税法的修改。从2008年1月1日起,所得税率从33%下调到25%,仅此一项就使银行利润平空增加将近13%。因此,尽管看起来报告数据喜人,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陆磊教授认为,实体经济与银行业情况几乎完全相同,很多行业也都从减免所得税、退税等政策中获益,而政府支出的增加更是这些漂亮数据出台的根本原因。政府的财源或许并不能长期支持这种模式的增长。如果中国政府要继续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经济,最终也会和奥巴马政府一样,靠中央银行印钞票支撑。陆磊教授指出,在批评别人印钞票的同时,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自己也会不得不走上印钞票这条路,这是“最大的讽刺”。

 对此,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表示不能赞同。孙明春指出,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推动,出口是主要拖累。未来出口不会像2月那样,以超过20%的速度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存货调整结束,中国出口下降的趋势可能保持平稳。如果只看到出口占GDP的33%,便高估了出口下滑对经济的影响。出口是个总量的概念,GDP是增量的概念。据估,出口在工业产值中贡献率占20%,与出口相关的投资占10%,与出口相关的就业贡献率为15%,都没有达到33%的水平。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于国内需求。今年二季度,存货调整已经结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也开始逐渐显现,并且力度逐渐增加。如此看来,中国经济已经走向好转。

  献计献策

  那么,如何才能做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甚至开始复苏的论断?陆磊教授认为,目前很难看到中国实体经济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或者是哪个产业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点。而能够看到的就是,现在正在以经济运行的质量为代价,追求短期的信心恢复及经济向好,这是极度危险的。因此,在看到真正合理的指标或者产业复苏之前,很难判定中国实体经济已经触底,更遑论反弹。

  龚方雄认为,我们的确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正如温总理所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弹药,可以适时出击”。“弹药”应该意味着“保内需”。经济能否复苏,除了我们不能控制的外部需求,更多的要依靠我们可以控制的内需。经济复苏 网友“梅西”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今天,中国经济要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伴随金融危机后隐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很多国家都实施了非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关税法案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如今在这样一个需要共度时艰的时刻,各国更需要建立互信。除了内需,外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巨大,只有在内需真正启动,外需状况优化的双重作用机制下,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有效好转。取决于最终需求。最终需求不在国外,而在国内。因此,如果有必要,政府一定会出台相关政策,刺激内需。内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投资,二是消费。投资的这一部分,政府4万亿投入规模,已经足够保持投资增速的较高增长。现在关键在于能否继续拉动消费。

  龚方雄认为,中国的消费率在去年以前都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占GDP的比重低于40%,去年则是38%,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达到70%,一般中等发达国家达到60%。即使印度,比中国要“穷”很多,消费占GDP比重也达到了55%。中国的消费率太低,因此要出台政策,拿出“弹药”,关键还在于刺激消费。龚方雄指出,刺激消费,短期、中期、长期的事情都要做。现在政府的确在做中长期的建设,如医疗改革,政府支出8600多亿在未来两三年内覆盖全国医保体系。一系列中长期的努力旨在提高未来的消费力。而短期政策刺激消费也是必要和可行的,如结构性的减税,发放消费券等,这类短期政策引起的乘数效应对经济十分有益。最后,政府应该出台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

结论

  中国经济还会变得更差吗?短期来看可能性很小。外需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内需虽然不振,但在一系列刺激政策作用下,投资和消费会形成一定的拉动力。同时,宽松的信贷政策也在发挥作用。可以预见,经济在短期内会收到较好的刺激效果。

  中国经济上半年会得益于各种政策的密集出台,而下半年,未能见到任何全球性、实质性的经济复苏迹象。目前出现的繁荣,更多的是依赖政府部门的投资。虽然这的确会拉动采购以及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但经济发展自身的增长动力并没有充分显现,私人部门投资还没有出现反转的迹象。只有这些指标出现显著变化,我们才能说实体经济出现了好转,中国经济才可能触底反弹。其次,从流动性的角度看,目前流动性仍然过剩。

  中国经济发展会呈现U型态势,目前的这种稳定,并不代表经济会在短时间内复苏。实体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在底部运行,但不会进一步恶化。如果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明显的反弹,而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此贴子已经被mysky321于2009-5-7 20:37: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21 23:40:00

我宏观经济的指标这块不是很了解,但是意思我还是懂了。

我的观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病如山倒。祛病如抽丝。

当经济发展呢不平衡时,后果是很严重的。这几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出现二元经济体,着所有的问题,不可能

4万亿,短短几个月就能解决问题的,况且,现在还没有什么很好的政策,

来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现在还只是处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

我们现在基本的前提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时间,何来的好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