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27 0
2009-04-20
美国经济何时走向复甦,要看银行系统能否儘快剥离有毒资产,发挥正常功能,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信贷。换言之,能否有效解决僵尸银行(Zombie bank)问题,已成为美国经济短期突围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稍有闪失,美国经济极有可能陷入与“日本失落的十年”类似的可怕局面。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在美国,很多银行其实已经死了,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而美国政府还允许这些银行活著。花了近3,000亿美元拯救银行,收益应该公众分享,但最后却由银行分享,这反映出政府治理的缺失。“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在接受路透财经电视访问时表示,美国政府对银行业的救助可能会使其成为“僵尸”银行,吮吸经济血脉,延长经济下滑期。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盖特纳的金融救助计划无疑是“僵尸银行的想法终于获胜了”。在几经周折之后,华尔街的“僵尸银行”终于再度成功地把自己的危机转嫁到了美国民众的头上,而奥巴马也终于在强大的华尔街势力面前举起了白旗。

美国版的僵尸银行

“僵尸”银行的说法较早是指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政府为了拯救银行业而让那些已实质破产的银行继续运作下去。这些银行早已资不抵债,失去了日常经营的能力,更别提自我扩张和发展了。但为了减少对经济的衝击,政府採用输血的办法,让这些银行继续存在下去,虽然在当时减少了阵痛,但却以丧失经济的活力为代价,将日本经济拖入了“失落的十年”。

美国当前面临的这场危机要比日本在1990年代经历的危机更为複杂。自从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以来,银行系统资产项下大量的信贷资产品质严重恶化;同时,在各类信贷资产的基础上创造的资产抵押债券流入到保险、基金、银行等各类型金融机构中。随著金融危机的深化,这些信贷资产和抵押证券成为危害金融系统的“有毒资产”。

儘管美联储、财政部通过各种措施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和资本金,暂时性解决了银行的生存问题,但是近几个月来银行系统超额准备金大幅飙升,显示银行系统将美联储、财政部千辛万苦注入的资金保留在金融系统内部,而没有用于信贷创造,也就没有为实体经济的复甦提供流动性支撑。如果长此以往,美国的银行体系将成为依靠政策注入资金续命而没有信贷创造功能的“僵尸银行”。

能否解毒成难题

美国金融业危机的症结究竟在哪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倾向于认为是流动性问题,为此财政部不断注资,美联储大幅降息并敞开借贷,主要目的都是增加市场流动性。基于这一判断,如果市场重新树立信心,银行业也将化险为夷。但从当前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比如问题资产仍在增加、房产价值继续下降、经济衰退不断加剧、失业率上升、民众资产性收入剧减等因素来看,流动性问题不会是唯一的因素。许多美国银行面对的不仅仅是流动性问题,还有支付能力不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拯救金融业採取何种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拯救金融业大致有三个手段: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国有化。对美国来说,单纯注资已是一条死路,用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的话说,这种“铁铲手段”无异于是在填补一个无底洞。

国有化则是一条险路,因为一旦国有化,一方面投资者权益受损甚至会化为乌有;另一个方面则会影响投资者对其他银行的信心,导致更多资金逃离市场,引发更大危机。尤其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人们普遍对政府能更有效管理公司存有疑虑。

目前似乎可行的就是採取中间道路,通过引进私人投资或者部份国有化,实现银行的重新资本化,同时辅之以大幅注资,并成立专门的坏账银行。换言之,这是一种多管齐下的“鸡尾酒疗法”。在克鲁格曼看来,奥巴马政府现在彻底认同了一种观念,即美国金融体系的基本面没有问题,这些银行本质上都是健康的银行。政府的观念就是认为不存在坏资产,而只是人们误解了这些资产的价值。如果投资者认识到这些有毒资产的真实价值,并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那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财政部实际上扶持著“仍在与经济复甦背道而驰”的金融系统,其解毒成效难免令人怀疑和担心。

金融版图恐生变

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华尔街和美国银行业曾是美国经济皇冠上的宝石,风光无限,但如今却面临著虎落平阳的窘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力的兴衰。美国银行业2008年第四季总共亏损262亿美元,这是1990年储贷危机以来首度见到的亏损;而2008年全美银行业总获利也只有161亿美元,直逼1990年113亿美元的低水准,比起2007年1,000亿美元的纯利,更是天差地别。目前堪称是美国金融业百年来最艰难的一刻。

3月5日,曾是全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盘中股价一度写下0.97美元,最后收在1.03美元,市值剩下56.4亿美元。这家总资产逾2万亿美元,2007年初市值达2,700亿美元的世界级大银行,如今只剩下残值。19家总资产逾1,0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如今市值多约在二、三百亿美元之间,美国金融已大大减肥。到目前为止,美国金融股的阴霾仍未散去,银行业的CDS(信用违约交换)也急遽升高,反映违约风险仍在增加。

银行业的强大与否,也间接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力。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达到巅峰的时刻,银行市值全球前十强中,日本就囊括了六到七家,欧美银行市值纷纷被日系银行超越。2000年前后,则由美国的银行业独领风骚,花旗、美国银行市值都一度超过3,000亿美元;如今,花旗及美国银行市值加起来还不到300亿美元。而1989年独领全球风骚的日系银行,在泡沫经济后则土崩瓦解,现在活下来的都是重组后的金控。然而全球前30大银行,只有三菱东京UFJ、三井住友、瑞穗金融控股仍在榜上,但市值已掉到200多亿美元,排名都在20名以后。资产泡沫以后,银行首当其衝。

目前银行市值全球排名又重新洗牌,由于中国的银行受创较轻,在欧美银行殒落之后,市值前五大排行,中国已佔四家。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1,726.2亿美元市值高居首位,建设银行以1234.7亿美元居次,中国银行的1,147.3亿美元排第三。第四名则是巴菲特的波克夏基金公司,已比美国任何一家银行都大,市值达1,120.4亿美元。

中国人寿则以834.6亿美元,打败汇丰控股的618.2亿美元,居全球第五。美国的摩根大通只能以598.6亿美元排第七,有趣的是高盛排名第十名,富国银行第十一,排名都比市值386亿美元的南非Absa银行还低。2005年,中国的银行加紧IPO的时候,一家美国银行或是花旗市值就抵过中国前三大银行的总和;如今一家中国工商银行,市值超过1,700亿美元,足够买下花旗加美国银行,再加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然后再奉送摩根士丹利及高盛。也就是说,一家中国工商银行抵得过全美最大的六家银行。

1989年日本的金融股在资产泡沫后灰飞烟灭,美国的银行如何在坏资产压力中,重新找到再生的新动力,这是美国国力能否再起的象徵,也是美国经济能否突破“僵尸围城”,再度充当引领全球经济前行引擎的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