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
作者:贾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
一、“工匠精神”很快就被说烂了
“工匠精神”一词华丽丽地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年度热词无疑,不过难免会被念歪经。
笔者一想,哎,“工匠”和“情怀”这两个词,不是那个贩卖锤子手机的罗胖子的家常词汇么,早已给带进沟里去了,别扯什么“工匠”不“工匠”了,买他手机准有情怀的,一把锤子将许多人敲成了脑残。更为可笑的是,一提到“工匠精神”都认为是罗胖子的版权。可见,“工匠精神”已经成破锤子手机的代名词。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不仅锤子手机,而且魅族手机和小米手机都在大讲特讲“工匠精神”了,显然恶搞之势已经悄然上演。
深入一想,“工匠精神”会不会跟去年“互联网 ”一样给民间玩虐,什么都往上加,徒徒念歪了经,厕所加一根网线也成为互联网 ?如此演绎,中央提倡“工匠精神”,各大卫视会不会推出“中国好工匠”、“大国工匠”、“最美工匠”、“最强工匠”诸如云云,政治严肃性来到民间就是一阵狂虐,娱乐化、功利化,乃至污名化,这也是当下的社会浮躁的表现。
更有甚者,有人借题发挥,借机对中国文化狂轰乱炸,声称为了提高“工匠精神”,中国社会必须进行一场新的文化革命,革掉中华文化中的毒素,要革掉“君子不器”的命,要革“奇技淫巧,君子不为”的命;要革“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命……
真是日了狗,这些犊子们都什么成色?拜托多读书,好好脑补一下:“君子不器”是教诲大家不要拘泥于形式和教条;“奇技淫巧”是说商纣取悦妇人的史实;“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无大错,毕竟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文化知识了……张口一个革命闭口一个革命,建议先革革自己智商的短板吧!
如此看来,“工匠精神“这个词在中国会很快就被说烂了,如同罗胖子“黄婆卖瓜”的“破锤子”手机一般,这个根本不是用来说的,是要走心去做的!
二、“工匠精神”塑造品牌价值
何谓为工匠?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一字一句,倾其精血而聚其中,注其理念隐其内,匠心独运,不足与外人道。更有甚者,终其一生不为人所知,乃至受世讥人笑,历亲疏友离,然不以得享富贵而物喜,不以历经苦难而己悲,执着于己念,此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直至其身后数年,乃至数百年,方为人知晓,因之赞其清誉,惜其苦难,叹其成就。纵览古今中外之史书,不乏投机倒把,但凡誉为尽心者,凤毛麟角,称之工匠者,寥若晨星,昔西洋梵高米开朗,尽是如此;中华西游红楼梦,亦合此道,此诚谓为工匠,或曰巨匠也。
观夫当今之世,民风浮躁,唯利是图,求利益而轻信仰;求效率而失品质;求表外而略灵魂;求短益而舍长远。遍观中华大地,尽是追名逐利之徒,故工匠精神实为契合世事,吾等凡有志者,当念及于此。
“工匠精神”就是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生产者将其情怀、其态度、其信念倾注于手中的作品,无不表现其执着,执着于“物我合一”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极致已然“不疯魔不成活”了,渗透到灵魂的深层。这样的产品自然超越一般商品,更多地体现出作品的特色,因此就产生产品的溢价值,世界上许多品牌往往就是这么诞生的。
堪称工匠的产品,于笔者直观印象就是瑞士的机械表和八音盒,价值不菲,但总能打动人心,值得我们拥有。
不过,工业化时代也有企业将产品融入制作者的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体现出沉厚的“工匠精神”,最典型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西欧的德国,另一个是东亚的日本。这两个国家的产品都是有口皆碑的,从用户体验而言甚至超越美国,比如国人抢购日本的马桶盖就足以说明国人的喜好,再比如德国厨具,不要说众所周知的双立人刀具了,如果不是劳动法律的影响,全世界的汤勺都是德国制造的——当然,德国产品占领市场并不是靠廉价来占领的,而且恰恰是精益求精的品牌价值。
美国虽以科技创新见长,但能长盛不衰的企业,往往也专注于“工匠精神”来开发产品,比如著名的美国苹果公司,从iPhone、IPad、iWatch到Apple pay,无不围绕用户体验,匠心独运,到达了偏执的程度。
这种偏执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让用户感受到产品里洋溢出来的人性之美——而这种美最进化为一种品牌的价值。
三、中国离“工匠精神”有多远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千万别以为中国没有“工匠精神”的传统,比如丝绸、瓷器曾经在古代就代表着世界最高端的“工匠精神”,独步世界一二千年。
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东西。现在中国产品对世界而言,已经沦落到劣质、廉价的代名词,以致有识之士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国人的“工匠精神”,改变这种屈辱的中国印象。
公允地说,中国产品目前尚处于模仿的“山寨”阶段,其实并非坏事,模仿也是见贤思齐的表现。当初德国和日本的产品都有类似经历,学习英美等先进国家的产品,也曾属于粗制滥造的“山寨产品”,就像“德国制造”也像目前“中国制造”一样,曾经因为被视劣质产品被大英帝国排斥,但最终通过“工匠精神”来实现了产业升级。这种产业升级并非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更多的是一份对完美的执着,或者说是对人本主义的追求,许多高级水晶杯、高级的银餐器都是德国小村庄生产的,这些作坊的工匠们实现了器物的超凡性能,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精、不辞劳苦,才制造了人人都信赖的产品。
但目前中国产业要通过“工匠精神”来实现提升,确实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
一方面,中国工匠社会地位不高,他们的收入没能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也就是说“工匠”的价值没法体现出来。我们国家对内重心在房地产业,对外重心是制造业,房地产业无非就是造出一个又一个“天价”的“鸽子笼”来,而制造业却造出了相当低端的产品,已成为廉价、劣质的代名词。你想想看,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也就意味着工人收入不高,而收入不高的情况要面临高昂的房价,这一高一低,导致产业工人(工匠)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谈什么求变的“创新精神”,遑论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很难在做产品时去获得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另外一方面,中国社会已经培养出不较真的思维,属于一个最不认真的国家,制度层面上的模糊就不用了,“你认真你就输了”已成为流行语,大家都在糊弄,都在将就,都不想负责任,都想着走捷径模仿抄袭,而“工匠精神”恰恰强调责任、专注的,甚至需要一点死磕、不将就的精神的。须知“工匠精神”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要让真正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人得利,对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的企业严格处罚,否则劣币驱除良币无可避免。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要想中国产业升级,社会之人要讲“契约精神”,企业之人要讲“工匠精神”,两个精神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