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315 3
2016-03-12


漏题与押题


    我参加了号称史上最严的研究生考试,但令人意外的是某培训机构的考前押题竟然与真题高度相似。对于这一事项,我想从金融的角度阐述一些自己的思考。

    如果把研究生考试比作股市,那么教育部就是证监会,考生就是股民。市场本质上就是一系列游戏规则的载体,而金融市场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其对交易规则的尊重与坚持。只要有一个人,如果其干扰了金融市场自有的价值挖掘功能而可以不受处罚,那么这个市场也就丧失了公信力,即使出台再多的政策也很难再挽回流失的股民。我想这也就是新任证监会主席提出加强市场监管的原因。与真题高度相似的考前押题就相当于内幕交易,如果有人使用内幕信息而不受处罚,就意味着市场游戏规则在众多考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修改。对很多考生而言,当他们知道按照改变后的游戏规则依然可以进行交易时,理性的考生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寻内幕信息。可以预见到的是如果这次事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未来培训市场的押题班将会异常火爆。

    假使放任内幕交易成为研究生考试游戏规则的公开的组成部分,那么这个市场似乎再次对所有参与者是公平的。这个时候理性的参与者都会报名押题班,最终每个考生的成绩都提高了,国家的经济也会进一步繁荣,GDP增长的实现也就更容易保证,似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是这种做法会让我们过分乐观的估计了所培养本科生的质量,从而乐观的估计了现有教育的质量,进而形成教育的泡沫。虽然这种教育的泡沫短期会带来不错的收益,但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是泡沫就总会有爆破的一天。

    如果自己明知市场存在大量的内幕交易,却依旧积极参与并配合这个市场,则促进了该市场的虚假繁荣,最终欺骗了更广大的投资者。对CFA的候选人而言,这种行为违反了CFA协会Ethics下的Misconduct原则,进而产生吊销协会候选人资格的风险。因此,对自己而言,在这个市场真正消除内幕交易之前,我只能选择暂时规避考研。


好生与差生


    我时常在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科举考试,表面上看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其实质是统治阶级用一种看似公平的手段划分被统治阶级的封建等级。我时常感觉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变相的等级划分工具,分数高的学生就能享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未来往往都是行业精英;分数低的学生往往无法分配到有效的教育资源,未来往往都是基层工作者。显然现行的高考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矛盾的。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而财富不搞两极分化的前提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不搞两极分化。

    今年的研究生考试,让我又回到了高考时硝烟弥漫的战场,考试不再是检验学习水平的工具,而分数是干掉竞争对手的唯一法宝。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明理育人,可现有的教育让我感受到无尽的血腥。从小学习好的学生老师就喜欢,就可以坐前排分好班,学习差的学生就被放羊,到时候学校为保证升学率,将这些学生就被过早的流放到社会(这是我小时候的情况,现在也许会好很多)。有人会说这是在中国目前没有足够教育资源的前提无奈的选择,但如果是这种情况,在不搞两极分化的原则下,优质的教育资源应更多地分配给资质差的学生以弥补其与资质好的学生的差距。

    但值得庆幸的是,互联网和市场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灭教育界的两极分化。高考把我分配到了一个二本学校学审计。我在认真的学习一年后就开始疯狂的逃课。我想有着同样在二本读书经历的学生是能体会到我逃课的理由的。我用逃课的时间听东奥的课,并不断的总结自己对财务的理解。正是大学这种自学的经历,为我工作之后依旧保持自学的习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工作之后,我发现自己喜欢金融,于是我就跟着金程学,同样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我十分感谢高考,把我发配到了财务类专业,因为在财务领域由于互联网的推动,市场已经完全打破了高校的教育垄断,任何背景出生的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高质量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财务课程,从而出色完成了社会主义赋予的不搞两极分化的历史使命。同时行业协会组织的资格考试也正逐步取代高校学历的影响力。在人才市场上,取得CPA资质远比财务本科甚至硕士学历更有竞争力。因为市场是靠财务吃饭,高校是要用财务研究,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市场比高校做的更加务实。但由于名校拥有绝对优势的教育资源与生源,并享有深远的历史口碑,目前名校学历还是要远优于CPA。职业资格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市场对两极分化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进而为所有努力奋斗的人提供二次改造的机会。


    本文节选自自己对高金MBA备考历程的总结,之所以选择在这个版块发布,是因为我认为教育的发展最终决定宏观经济的发展。希望大家能对文中的观点提出建议与指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3-12 16:42:38
感谢楼主发好帖子,很值得深思与反思。我们需要一个纯洁的学术和教育大环境。

能发到宏观经济学板块,我们很欢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2 18:02:48
“我时常感觉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变相的等级划分工具,分数高的学生就能享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
非常同意这一句话的前半段,但后半段稍微有些不同的意见。
对于前半段,”高考是变相的等级划分工具“这句话说到我心里去了!作为刚刚从高中毕业没几年的我来说,毕业之后一直再想高中之前的究竟学校在教什么?语文?数学?外语?貌似如此但实际上我缺难以苟同。我们在学校学的只是为了应付为了从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中有效地选拔出一些人的一个工具——高考,而不断培养我们为了适应这个工具而努力。对于语文这类的学科,我只想说对于一篇文章的分析,为什么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凭什么你的答案就是标准的?也许我的理解才更接近作者的原意呢?但实际上这都不重要,我们要做的不是真正理解甚至被一篇文章所感动、触动,而仅仅是在现存高考这样的体制下成为更能适应这样体制的人而已。对于语文是这样,对于数学物理难道不是这样吗?很多时候试卷中做错的题实际上我会,但只是考试实在太多头大了一时失误,同时也有很多做对的题完完全全就是蒙的。但在这样的体制下,做对,才是唯一检验你合格与否的标准。
如果说在我心中,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的话,我想说,在理想的情况下,首先我希望一个能贯穿始终的是对人格、礼仪的培养,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小学生上课时要求坐得毕端毕正,手背在身后一动不动,会主动举手,甚至连举手的姿势都有一模一样的标准。然而这样的培养到初中、高中、大学,大家也知道。在这方面我也检讨我做的不好,进了大学我会把手机放在桌上,有时候会瞄两眼,上课也没有像高中时那样全身关注。但不管怎样一些基本的礼仪还是应该做到的,上大学之前我听到的一直是外国人上课的时候嚼口香糖啊、说话啊,可当我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原来在我们的大学里这都不算什么,上课后半小时是大家陆陆续续进教室的时间,进来之后根本没有向老师点头致意的意思大大咧咧地坐到位子上,至于听课更别提了,下面玩游戏的睡觉的看小说聊手机的形形色色屡见不鲜。校园内的路似乎不用靠右,即使人不多也照样在路当中若无其事地向前走。诸如此类的我也不再列举了。脱离高中教育之后,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这些放纵也就算了。但不知道楼主看没看过“中国文字书写大会”,这本来是个很好的文化传承的节目,但我看了几集之后实在看不下去了,不仅因为自己文字功底的不足而羞愧,更因为在这个节目里体现出的处在义务教育时段里的学生身上所反应的一些礼仪规范而感到耻辱。对手之间的握手甚至斜着脸都不看着对方、而在A方答题出现错误的情况下A方的亲友团居然会因为B方同样答错而欢呼雀跃,这种行为甚至在作为竞技体育的网球中看来也是可耻的。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镜头在这样一个以中华文化为题材的节目中出现不仅仅是种讽刺,甚至是一种侮辱。我能看到在如今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是残酷、竞争、压力、淘汰,很难说这样的选手有与其文字功底相匹配的文化底蕴和礼仪规范。至于文化底蕴和礼仪规范不仅仅是父母应该在家里教,不仅仅需要社会环境的熏陶,更需要学校在这方面时时刻刻的宣传与指导。
基本的知识储备当然是要的,但是与此同时,规矩的养成也应该是教育的一大重点。至于为什么楼主的后半段话我有些不同意,是因为实际上在高考之后大学的教育也很难说是教育,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变相的等级划分工具,充其量只能说因为之前的高考淘汰了许多人,因此从大学到实际工作的人数差距并不是那么大,所以相应的竞争也较为轻松。但是从大学的考试一样能看出来,至少在我感觉,很难说是一种教育,整整两年半的考试,有不少涉及到主观看法的学科,但在考试中的表现形式却几乎从来没有过开放的主观题,答案全部都是一定的。允许你有思考,但是在试卷有试卷的规矩,再有想法你不按出试卷人的观点来写就没分。这是教育吗?不是,是工具。为什么?因为工具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有效,主观题确实能允许你自由发挥,但怎么批?不管是判分的标准还是批改的时间都大大违背了一个工具所应有的特性,所以它不能存在。
不过话说回来,高考尽管是个噩梦,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大致满足高效、实际、公平,尽管它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尽管它有许多缺陷,但在没有一个能代替它的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高考的存在给予了人翻身的机会。至于什么时候更好的方法能出现,我只能说,在因为高考而产生的恶果没有明显显现并激化之前,为了维持现有社会稳定的政权是不会轻易去思考替代高考的方法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3 16:40:43
joshuab@yeah.ne 发表于 2016-3-12 18:02
“我时常感觉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变相的等级划分工具,分数高的学生就能享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
非常同意这一 ...
十分感谢您如此认真、深刻的回复。我发这个帖子的目的是从经济与市场的角度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十分荣幸能与您在这个话题上一起思考与反思。虽然您说的很多情况都是您看到的情况,但我希望您能够见谅的是我认为您的措辞有些严厉,很多事实可以换一种更为平和的表达(我的切身工作经历告诉我同样的事情即使你说的有理,但表达方式不合适,也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诚如您所言,我本人也不反对高考制度,因为存在的本身往往就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我想找到以下三个问题的根源:社会上的穷人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工作还是富人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资源?为什么脚踏实地工作一辈子的人挣的钱不如倒卖房子挣钱多?为什么整个社会没有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局面。我想从根源上来讲应该是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由于研究生复试,我粗略重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发现里面写的字字玑珠,让我对社会主义充满无限的想往,书中前言最后写到本书的目的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对于政治考试只要知道从哪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我们既有的教育竞技性过强(这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提升,因为这培养了我们在经济社会的竞争意识),但忽视了同理心的培养(这加重了社会的戾气),更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虽然我不信仰基督教,但每当我从教堂听完宣讲出来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能平和了许多,这让我在想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宣传社会主义的“教堂”,而是到处充斥着八卦新闻与成功学)。我没有资格更不愿意批评现在的教育制度,因为社会给了我很多的选择。我虽不富裕,但社会给予我的财力完全可以支持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情。我虽感恩社会,但我不会盲从于社会。我希望能思考出我们现有社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明确了自己未来努力发展的方向。黑色的眼睛让我们更容易识别黑暗的地方,但中国人传统的忍辱负重让我坚持自己的思想去努力学习与改变。但有些时候社会会消磨你原有的意志,我希望如果自己将来真的能改变什么的话,当自己重看这篇文章时能够不忘初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