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题与押题
我参加了号称史上最严的研究生考试,但令人意外的是某培训机构的考前押题竟然与真题高度相似。对于这一事项,我想从金融的角度阐述一些自己的思考。
如果把研究生考试比作股市,那么教育部就是证监会,考生就是股民。市场本质上就是一系列游戏规则的载体,而金融市场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其对交易规则的尊重与坚持。只要有一个人,如果其干扰了金融市场自有的价值挖掘功能而可以不受处罚,那么这个市场也就丧失了公信力,即使出台再多的政策也很难再挽回流失的股民。我想这也就是新任证监会主席提出加强市场监管的原因。与真题高度相似的考前押题就相当于内幕交易,如果有人使用内幕信息而不受处罚,就意味着市场游戏规则在众多考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修改。对很多考生而言,当他们知道按照改变后的游戏规则依然可以进行交易时,理性的考生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寻内幕信息。可以预见到的是如果这次事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未来培训市场的押题班将会异常火爆。
假使放任内幕交易成为研究生考试游戏规则的公开的组成部分,那么这个市场似乎再次对所有参与者是公平的。这个时候理性的参与者都会报名押题班,最终每个考生的成绩都提高了,国家的经济也会进一步繁荣,GDP增长的实现也就更容易保证,似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是这种做法会让我们过分乐观的估计了所培养本科生的质量,从而乐观的估计了现有教育的质量,进而形成教育的泡沫。虽然这种教育的泡沫短期会带来不错的收益,但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是泡沫就总会有爆破的一天。
如果自己明知市场存在大量的内幕交易,却依旧积极参与并配合这个市场,则促进了该市场的虚假繁荣,最终欺骗了更广大的投资者。对CFA的候选人而言,这种行为违反了CFA协会Ethics下的Misconduct原则,进而产生吊销协会候选人资格的风险。因此,对自己而言,在这个市场真正消除内幕交易之前,我只能选择暂时规避考研。
好生与差生
我时常在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科举考试,表面上看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其实质是统治阶级用一种看似公平的手段划分被统治阶级的封建等级。我时常感觉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变相的等级划分工具,分数高的学生就能享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未来往往都是行业精英;分数低的学生往往无法分配到有效的教育资源,未来往往都是基层工作者。显然现行的高考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矛盾的。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而财富不搞两极分化的前提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不搞两极分化。
今年的研究生考试,让我又回到了高考时硝烟弥漫的战场,考试不再是检验学习水平的工具,而分数是干掉竞争对手的唯一法宝。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明理育人,可现有的教育让我感受到无尽的血腥。从小学习好的学生老师就喜欢,就可以坐前排分好班,学习差的学生就被放羊,到时候学校为保证升学率,将这些学生就被过早的流放到社会(这是我小时候的情况,现在也许会好很多)。有人会说这是在中国目前没有足够教育资源的前提无奈的选择,但如果是这种情况,在不搞两极分化的原则下,优质的教育资源应更多地分配给资质差的学生以弥补其与资质好的学生的差距。
但值得庆幸的是,互联网和市场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灭教育界的两极分化。高考把我分配到了一个二本学校学审计。我在认真的学习一年后就开始疯狂的逃课。我想有着同样在二本读书经历的学生是能体会到我逃课的理由的。我用逃课的时间听东奥的课,并不断的总结自己对财务的理解。正是大学这种自学的经历,为我工作之后依旧保持自学的习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工作之后,我发现自己喜欢金融,于是我就跟着金程学,同样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我十分感谢高考,把我发配到了财务类专业,因为在财务领域由于互联网的推动,市场已经完全打破了高校的教育垄断,任何背景出生的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高质量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财务课程,从而出色完成了社会主义赋予的不搞两极分化的历史使命。同时行业协会组织的资格考试也正逐步取代高校学历的影响力。在人才市场上,取得CPA资质远比财务本科甚至硕士学历更有竞争力。因为市场是靠财务吃饭,高校是要用财务研究,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市场比高校做的更加务实。但由于名校拥有绝对优势的教育资源与生源,并享有深远的历史口碑,目前名校学历还是要远优于CPA。职业资格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市场对两极分化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进而为所有努力奋斗的人提供二次改造的机会。
本文节选自自己对高金MBA备考历程的总结,之所以选择在这个版块发布,是因为我认为教育的发展最终决定宏观经济的发展。希望大家能对文中的观点提出建议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