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针对一线城市的非理性购房,可能出台趋严的措施
2016年03月14日 一财网
《首席对策》第五期专访
兴业证券(
8.120,
0.43,
5.59%)首席宏观分析师 王涵,本期首席作为毕业于美国名校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对于当下热议的人工智能和全球市场,房地产形势,都有独到的研究发现。
对于房地产政策,他认为近期会针对一线城市的非理性购房,可能出台趋严的措施,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周期股反弹,资产的上涨一般都会有两个阶段,第一波是估值,第二波是业绩。今年很可能估值的这一波,我们已经处在估值推动的这波行情里面了,业绩有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会被证实,但是在这中间会有窗口期,也就是说当估值涨到一定程度,业绩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中间是会有风险的。所以今年的周期品可能也是要做波段的。
对于美联储加息预期,王涵的判断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加上全球经济的低迷,强美元意味着美国的企业在海外的利润是受损的。这两个因素会制约整个联储加息的未来的空间以及美元上行的空间。有可能在上半年,联储会有一次加息,到今年下半年,美元的这种强势不可维持,联储的收紧有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
第一财经李策:您好,您曾经在美国读物理学博士,现在在内地的券商做卖方研究,我看到最近美国的博士就业数据显示,像MIT、伯克利、斯坦福这些高校的博士,如果是人工智能专业,第一年可以拿到200到300万的年薪。互联网精英一年却拿到20万的年薪,这样子是不是显示人工智能是一个行业发展更加有精英化趋势的一个行业?包括我们看到Alphago和李世石在对决的时候也引起了很多人疯狂性的关注,您是不是也认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要终结,然后人工智能要崛起呢?
首席王涵:我觉得这两个应该不是冲突的关系,因为现在包括像Alphago,它后台很多的技术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的理解,其实它是一个并行往前的方向,这是第一。第二个,的确有你说的这个精英化的特征,因为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实际上有点像我们以前讲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它是一个各方竞争都是很激烈的,所以每一个地方都希望把最前端的这些人找过去,所以就会出现你说的工资上的差异。
第一财经李策:现在很多人讲这个围棋比赛就显示机器人(51.050, 3.12, 6.51%)把人类打败的,您觉得是不是机器人可以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改善?还是说虽然说机器人赢了,但是因为机器人也是我们人类发明的,还是显示人类更有智慧,在这方面应该怎么样来看待?
首席王涵: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我自己的理解,这次无论是Alphago最后能够胜利还是被李世石打败,都至少说明计算机在这个特定领域的智商已经跟我们接近了,这是第一。第二个,这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在以前,我们知道100年前,大家说如果看自然哲学,肯定是西方相对是领先的,但是很多的社会科学其实中国古代的那一套,比如说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简单地来讲就是人性是没有办法用一些逻辑的精确的语言去描述的。但是Alphago这次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对这个观念的一个颠覆,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长期来看,计算机究竟是不是会为我们服务,还是说我们成为它的奴役,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去看的话,我记得在70年代的时候,大家就在说未来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些东西会替代我们去做很多东西,包括手机会出现、电脑会出现,那个时候都被预演过,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当这些东西都出现的时候,人类不是躺下来休息,而是变成了我们同时要接电话,同时要看着电脑屏幕,同时我们还要在手机上跟朋友聊天。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不断改变我们生活的过程,但是至于说它超越我们还是说我们去控制它,我觉得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财经李策:我们看到2月份的贸易数据,不管是以美元计价还是以人民币计价,都有一个很大的跌幅,这个跌幅是创出了七年之最,您觉得问题出在了哪里?是不是显示我们现在内外需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
首席王涵:我觉得2月份的数据,可能各方面的因素都有,第一个我们看全球的情况,全球的货物贸易的总额在2010年之后基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增长,这是第一。第二个,之前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基本上还有比较好的消费情况,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到的影响是来自于它股市的上涨带动居民的财富效应。显然,今年1月份以及去年12月份股市的动荡,也带动了它需求的这种阶段性的下滑。第三个问题可能是有一些汇率上的一次性的冲击,这个可能也在2月份把一些数据给放大了。历史上来看,一般1、2月工业的数据,包括出口的数据,我们可能都要平均起来来看,不能单看这一个月,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出口压力一定是很大的,但是可能2月份的数据会有一些一次性的因素把它给放大了,让大家的这种担心。
第一财经李策:因为中国的贸易数据比较疲弱,也引起了国基会IMF的紧张和担忧,国基会说现在全球经济最大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在过去的一年,全球资本的流动出现了骤减,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说像货币、财政各方面的刺激都要再进一步地加码,在这方面您有没有看到什么信号?
首席王涵:我觉得这次的两会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我们看到有货币和财政上都有一些宽松的迹象,我觉得这个应该也是合理的,因为正常来讲的话,一个国家你的总需求会受到自然周期的影响,但是同时凯恩斯也告诉我们,当私人部门的需求不足的时候,我们应该增加ZF相关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正常的。
第一财经李策:我们现在看一下疯狂的房地产市场,回到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现在一线城市的楼市依然疯狂,有很多是恐慌性抢购,现在不管是央行还是住建部、监管部门、金融部门,都想采取措施来扼制上涨势头,我们看到北广深对于首付贷都有一定的措施采取,但是似乎首付贷只是冰山一角,您认为对于首付贷这样一些方便的措施能不能改变现在的情况?成效有多大?
首席王涵:我自己觉得首先是我们要看它的体量,因为几个地方贷款的规模跟现在报出来的首付贷几十亿的规模相比的话,应该还是体量会更大一点。所以我觉得整体来讲的话,你刚才说的情绪上面的因素会更多,首付贷所带来的非理性的或者是一些绕开监管的灰色的购房需求,我觉得还是占少数。但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情,就从大的方向上来讲的话,如果我们看到一线城市的房子这种涨法的话,最后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对ZF后期鼓励大家去消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这样政策的持续性。所以我觉得可能现在的这些政策,第一个,我觉得它对一线城市的这种房地产市场,更多起到的是对心理上的一个影响,就是扼制这些不太理性的购房人疯狂地冲进市场的这种预期。但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中长期来看,可能对房地产市场是一件好事。
第一财经李策:现在卖股买房是不是相当于买5000点的股票?
首席王涵:房地产市场,我觉得系统性的风险不会特别大,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说当你卖股买房的时候,你是失去了资产的流动性,因为股票是随时可以抛售的,尽管有跌停,但是房地产的买卖,流动性的成本会非常高。所以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讲,无论是经济还是房地产市场,都处在一个相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觉得流动性层面上的这种关注,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多关注一点的。
第一财经李策:也就是说您不太建议一二线城市继续买房?
首席王涵:我觉得自住性的需求可以买,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投资品的话,我不是特别建议。
第一财经李策:也不建议加杠杆?
首席王涵:杠杆还是有所控制吧,我觉得一套房,当然每一个自住性的需求都需要去加杠杆,对一线城市绝大多数人来讲。但是如果只是纯粹地去做投资再加杠杆,我觉得这个点上还是有风险。
第一财经李策:一二线房地产这样一个疯狂的抢购,会不会拉动投资?如果说投资起来的话,经济也会向好,您觉得呢?
首席王涵:我觉得今年基建类的投资会加速,这个事情会比较明确,房地产的投资,我们只能这么讲,相比于去年来讲,今年开发商投资的能力是上升的,因为去年我们知道很多开发商在2013年借了大量高息的负债,所以它去年卖了房子以后拿到款项更多的是去还债,但是今年我们可以看到开发商的现金流的情况在改善,一方面债务压力下降了,另外一方面,房子还在卖,所以它手中的现金会很多。但是这个能不能转化为它的投资的意愿,我觉得可能还取决于其它政策的配合。
第一财经李策:我们如果说房地产投资的底能够触到的话,经济的底也会触到,您来看,大概是在什么时候能够经济的底?
首席王涵:我倾向于认为,第一个,这次应该是一个缓的平坦的底;第二个,这个底部的位置有可能是在今年的下半年。核心的原因是在于,如果房地产在上半年这个点上销量会比较好,那么大概率来看,在今年的下半年,我们会看到一部分的开发商会边际上会有增加它投资的意愿,这个会带来经济企稳的动力。
第一财经李策: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您认为近期会有没有趋严或者有什么样的改变?
首席王涵:我觉得房地产的政策,我们应该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去理解,战略层面上,今年的大方向,因为经济必须要有一定的增长,所以我们需要对整体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增加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但是一线城市,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似乎有涨价更多,放量更少的这样一个现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定点定向的调控可能会更多一点,至少是限制一些非理性的购房的需求。
第一财经李策:我们看到最新的报道显示,高盛、美银美林和中银等五大行认为最近中央会出大招,对于我们的刺激会进一步地加强,包括我们的财政赤字会控制到什么样的程度?您在这方面有没有关注?
首席王涵:我觉得两会上已经给出了一个信号,就是说财政,包括货币政策今年应该都是相对来讲比较积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情况,但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也有很多人在讲会不会是4万亿再来一次,我觉得现在看起来不太会。
第一财经李策:会不会由于这样货币的超发引起进一步的滞胀?
首席王涵:我觉得是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滞胀应该是说经济是负增长,通胀是一个加速上行这样一个情况。但是首先我们可以看到,2月份的CPI报出来,只有2.3%,其实离之前ZF的那条警戒线3%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另外一方面,我自己是觉得ZF的这些政策应该会对经济产生一些支撑。所以我觉得更倾向于是一个通胀缓步向上,经济慢慢地见底,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格局,应该不是滞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