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告:
中国征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一、征信的定义
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征信业包括如下部分:
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经营征信业务的机构;
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提供的关于企业或个人信用记录的文件,是征信基础产品,系统记录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活动,全面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
信用评分:是在信息主体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消费者或中小企业未来信用风险的一个综合评估;
征信体系:指采集、加工、分析和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包括征信制度、信息采集、征信机构和信息市场、征信产品和服务、征信监管等方面,目的是在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制度与安排,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制度安排、信用信息的记录、采集和披露机制、采集和发布信用信息的机构和市场安排、监管体制、宣传教育安排等各个方面或各个小体系,最终目标是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征信行业产业链分析
征信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数据生产者、中游的征信机构及下游的征信信息的使用者,其中中游的征信机构运行模式主要有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及销售产品。
按照数据生产者可以划分,可以分为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个人征信的数据生产者是个人,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产生的数据,加工并销售信用产品;而企业征信的数据生产者是企业(工商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或是小微企业等),征信机构采集企业生产的数据,加工及销售信用产品。
三、我国征信体系介绍
所谓征信体系,主要是指在相关牵头部门的推动和组织下,按照一定的数据采集标准,对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核实和更新,以实现信用信息在体系内互联互通的一种信用管理运行机制。中国的征信体系建设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层面均以不同形式建设着、存在着,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征信将形成三大数据体系: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和商业征信体系。
四、中国征信发展现状分析
1998年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6年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2014年6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法人1940多万户,上半年日均查询27万次,累计查询4932万次;收录自然人8.5亿,上半年日均查询106万次,累计查询1.91亿次。
2014年,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开拓市场,规范运营,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的六大子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认证,绿盾标志获得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著作权认证。
为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资源配置错位和效率低下的问题,11315研发了并上线了银企通平台,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搭建快速对接的桥梁。
一、数据来源:全面收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社保、公积金、环保、欠税、民事裁决与执行等公共信息,但目前占比较小。对于无贷款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央行征信系统仅有基本信息。截至2015年4月底,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8.6亿多人,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近2068万户。
二、产品体系:以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为核心的征信产品体系。a)企业征信:包括企业信用报告、关联企业查询、信贷资产结构分析、历史违约率查询等;b)个人征信:包括个人征信报告、信用报告数字解读(信用评分)等。
三、使用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且征信系统的信息查询端口遍布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网点,信用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014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机构家数分别为1724家和181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