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看起来很“土”的农业,也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电商”、“网购”等一系列新生事物而变得“洋气”起来。虽然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联业农场用上了“大田物联网”设备,近30个监控头,犹如“千里眼”,细腻地捕捉着田间的千变万化。无论给小麦灌溉、除草,还是施肥,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控制。“互联网+农业”,这种前所未有的生产模式,正在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过,农业物联网投入成本总体偏高,而部门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所需要的传感器、电缆等,成本高,一般农户难以承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普及。

据了解,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不是从事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普通种植大田的农民是无力承担的。
同时,农户们与物联网的“磨合”还在继续,比如,在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与操作上,也存在技术难题。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个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对互联网的使用,又增加了阻碍。专家称,农业物联网是个复杂的工程,总体处于试验阶段,既要重视它,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要与现有信息化工作结合。物联网发展应用应突出重点,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行业入手。
当前,农民主动使用物联网技术、商业化模式投资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氛围尚未形成。如今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加快行业普及进程。未来,必将是个前景看好的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