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最大的成本?是决策的不够完美?还是执行过程中的误解导致执行力的偏差呢?
其实这个答案许多管理大师都给出过,原意无非是:一个上等的决策+不佳的执行力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决策+上等的执行力。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重点,执行力不佳是企业的最大损失。但什么原因造成了执行力不佳了,很多的管理学家都把这个原因归结为以下八大原因:
1、 管理者没有长抓不懈
2、 管理者**制度时不严谨
3、 制度本身不合理,
4、 执行过程过于繁琐
5、 缺少良好的方法
6、 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7、 只有形式上的培训
8、 缺少大家认同的企业文化
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总觉得没有完全说到关键点上。历史上很多执行优秀的案例其实和以上没有神马关系,如《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的少尉,其优秀的执行力和上述都格格不入,到底什么是执行力的关键呢?我认为是共识,在没有形成共识的情况下,何谈共事,特别是针对90后的员工,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跑偏的可能性远远大于70、80后,原因就不多述说了。
既然共识是共事的前提条件,那如何共识呢?最近的一点点心得是针对问题采用如下原则,达成共识就不是问题了。
第一个原则:从小到大,在白板上记录自己的认知
重点有两个:一是从小到大,如果从大到小,基本上基调已经定好了,下属猜测主管的意图成了共识的主题,这个不是共识,而是变成了迎合领导的意图;二是在白板上书写,避免大家满嘴跑火车,重点完全抓不住而导致大家不是对问题共识,而是对某个人的回答去研讨,极容易跑偏主题。
第二个原则:针对思考的逻辑源点和逻辑程序检讨,而不是结论
重点在于逻辑而非结论,正确的逻辑源点和逻辑分析步骤得出来的结论基本上不会跑偏,而且可以启发员工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做一个梳理,更有利于达成共识,如果重点放在结论上,会导致大家对结论评头论足,反而更不容易形成共识。
先共识,再共事,这是一个团队管理的基础,时代在进步,传统中听话的员工会逐渐被具备有先知先觉的员工所替代,没有共识,何谈共事。
来源:世界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