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strong>张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上)</strong><p>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就是说,市场和政府应该如何分工,应该分别“管”哪些事情。</p><p>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最早的答案或许要追溯到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那本经典的《国富论》里,亚当·斯密提出了“守夜人”的概念,也是一种“小政府”的概念。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很少:</p><li>“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li><li>“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负或压迫” </li><li>“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 <p></p><p>后世推崇自由市场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大多都认同“小政府”的概念,而对于自由经济理念极为推崇的奥地利学派,更是坚定的倡议“小政府”角色,几乎全面反对政府介入到市场活动。</p><p>而在现实生活中,“小政府”的理想恐怕很难实现。即便如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也从未达到过理想的“小政府”状态,政府及政府掌控下的公营机构依然占据着市场经济中很大一块,更不用说是在一党专政的中国。倒是在香港这样的地区经济里面,似乎还能依稀看到“小政府”的状态。</p><p>与“小政府”相对应的,自然就是“大政府”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是政府占据政治主导、操控经济、全面介入市场活动。计划经济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大政府”,而当前的中国,虽然在很多领域已经国退民进,但依然不可能摆脱“大政府”的身份。</p><p>在当前的中国,似乎什么都戴上了“中国特色”的帽子,包括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等。对于市场和政府角色的问题,同样有着“中国特色”的争论。目前国内左派的经济学家是偏向于“大政府”的理念,如扬帆、韩德强、左大培等,提出的一些观点似乎很得民心,如保护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民族利益、保护下岗职工(失业人群)的利益等等;而右派的经济学家自然偏向于“小政府”的概念,如吴敬琏、张维迎、周其仁、张文魁等,提出国退民进、产品私有化、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等。</p><p>左派或是右派,或是每一个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任何一个想法或理念,其背后自然都有自身的一套理论和逻辑来支持,包括“小政府”概念成立与否的争论。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小政府”这个概念?</p><p></p><p>我个人的观点是,既不应该支持纯粹的“小政府”理念,也不要将政府变成一个怪物,操控着经济活动的一切。</p><p>不管是从西方的成功经验来看,还是从改革开放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的伟大功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论证了一遍。所以说,市场的作用毋庸置疑,市场一定是任何人、任何政府都无法替代的。而且在大部分情况看来,市场一直都比较完美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如要素的自由分配、资源的优化配置、供需的平衡等等。就中国而言,市场机制的引入也引爆了各产业的潜能,各行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GDP数年来以两位数在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国富民强的目标似乎正在实现。因此,市场的作用决不可忽视。</p><p>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市场的机制就失灵了,如贫富差距、外部效应(搭便车)、垄断问题、失业问题、公共产品等。各国都面临这些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似乎也再一次证明市场机制的不完美性。</p><p>综合以上两个事实可以看出,至少是在目前的社会里,市场和政府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市场管不到的地方,政府就应该管一管。看不到的手(市场)不起作用时,看得见的手(政府)就应该行动了。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到底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事是需要市场来管,哪些事是需要政府来管呢?</p><p>针对这个问题,会在《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下)》(<a href="http://joe317215.blog.hexun.com/31798278_d.html"><font color="#4073ab">http://joe317215.blog.hexun.com/31798278_d.html</font></a>)中有专门论述,其中会详细阐述自己对于这个重要命题的看法。</p></li><p><span><strong>张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下)&nbsp;</strong></span></p><span><div><div id="ArticleBlogButtons" align="right"><a id="link_VoteArticle_Top" title="给这篇文章投一票" href="http://joe317215.blog.hexun.com/31798278_d.html#"><img alt="我顶" src="http://blog.hexun.com/img/btn-newding.gif"/></a>
<span id="ChangeBlogArticleFont">字号:<span id="btnBigFont">大</span>
<span id="btnNormalFont">中</span>
<span id="btnSmallFont">小</span></span>
</div><div id="BlogArticleDetail"><p>在<strong>《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上)》</strong> (<a href="http://joe317215.blog.hexun.com/31796904_d.html"><font color="#4073ab">http://joe317215.blog.hexun.com/31796904_d.html</font></a>)中,&nbsp;我曾简单描述了市场、政府的作用以及目前主流经济学家对于此命题的看法。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到底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事是需要市场来管,哪些事是需要政府来管?”本篇中,我会具体论述个人对于此命题的看法。</p><p>说到市场和政府的分工,就必须要明确市场能干什么,政府能干什么。先说市场,市场其实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也很不相同。但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或许能更为简单明了,那就是从市场主体这个角度。市场主体,就是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企业、机构、私人老板、投资者、交易者……诸如此类,市场主体能干、想干的事情,就是市场能做事情;反之,如果市场主体干不了或不想干的领域,就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对于市场能做的事情,我们就交给市场做,因为无数经验已经表明市场远比政府聪明;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就来接手。</p><p>接下去,就需要引入“两个维度”+“第三个维度”这个工具,来帮助分析市场能做的事情:</p><p><strong>两个维度:</strong></p><ul><li><strong>成本</strong>
</li><li><strong>回报</strong></li></ul><p><strong>第三个维度</strong></p><ul><li><strong>对于社会的影响</strong></li></ul><p>任何一个理性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任何行为都会考虑两个最重要的方面“<strong>自己要投入的成本</strong>”、“<strong>自己能收获的回报</strong>”;除此之外,一个具有道德感或是社会责任的市场主体,则还会考虑<strong>“对于社会的影响”。</strong></p><p>举例来说,某个投资者张先生,在投资一个化工厂时,首先会考量该项目需要投入多少,有多少风险,是否自己承担得起,这是成本的范畴;然后可能带来多少收益,未来的现金流是怎样,这是回报的范畴。如果成本、回报得当,且自己能够承受,那么项目就值得投资。这里的成本和回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未来的投入、未来的风险等因素。</p><p>如果张先生是具有一个社会责任感的人,那么在投资化工厂时可能还会考虑对于环境的影响、对于当地居民的心态影响等等。即,张先生在考虑完自己的<strong>“好处”(回报)和“坏处”(成本)</strong>外,还要考虑一下<strong>别人的“好处和坏处”(对于社会的影响)</strong>。</p><p>先将问题简单化,从市场主体理性假设出发,那么张先生应该是理性的,只会考虑自己的“好处”(回报)和“坏处”(成本)。那么只有是回报合理、成本可接受的项目,是张先生才会投资。由此而推广开去,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市场主体而言,只有在“<strong>回报合理、成本可接受</strong>”的情况下,市场主体才会行动。反之,若<strong>“回报不合理”</strong>或是<strong>“成本不可接受”</strong>,那么市场主体就不会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失灵。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来出面。</p><p>利用“两维度法”来看,很多现实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例如楼市问题,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呢?回答是,部分介入。</p><p>在商品房、高档住宅和别墅领域,房地产商是乐意介入的,因为这是一块“回报较高”、“成本可接受”的领域,所以这一块应该交给市场,政府则要尽量退出以避免与民争利;而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的廉租房,从香港等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廉租房是一个吃力不讨好却具有极高社会效应的事情。也就是说廉租房可能不赚钱,但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香港一半以上的人口就是通过政府帮助解决了住房问题。所以,廉租房就是一个“回报不合理”的领域,这时,政府就应当接手这个市场失灵的领域。</p><p>对于廉租房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定义的问题,即什么是廉租房。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茅于轼先生提出的廉租房应该只有公共厕所的说法,这其实是茅于轼先生在为廉租房做定义。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这个定义,但却完全赞同茅于轼先生的理念。即廉租房应当与一般商品房相区别,而这个区别一定是需要非常明显的,例如只有公厕,甚至只有公共的浴室而没有私人浴室。因为如果廉租房建设得和一般商品房差不多,那么就不是廉租房领域了,政府也不应该插手这一块的建设。</p><p>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基础建设的问题。如收费公路,是一种回报较低但长期稳定的投资项目。收费公路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之前或是收费公路建设初期以政府为主导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此时赢利模式不清晰,项目无“合理回报”。之后,收费公路的赢利模式日渐清晰,已经成了一种“回报合理”的项目,所以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会很乐意介入。此时,针对收费公路这块领域,市场就接过了政府的交接棒。</p><p>故事到了这里,或许问题就解决了,但现实并非如此。因为公路项目的赢利来源是过往车辆的收费,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到<strong>“对于社会的影响”</strong>这一点。出于对民生的考虑,政府推出了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等政策,又将这部分的交接棒传给了自己。</p><p>所以,<strong>“对于社会的影响”</strong>是必须考虑的“第三个维度”。即是说,“回报合理”、“成本可接受”的领域虽然说是市场可以正常运作的领域(效率最高),但并非是最公平的选择。从<strong>“对于社会的影响”</strong>这一点出发,就需要牺牲部分市场的效率,提高社会的公平性。</p><p>以毒品为例,如果没有政府的制约或法律的制裁,毒品市场显然是一个“回报高”、“成本很低”的领域。这简直是每一个投资者理想的投资品种,但出于对社会良好发展的考虑,政府就必须要人为地提高毒品交易的成本,加重毒品交易的法律风险,最终让其成为一个“回报不合理”、“成本不可接受”的领域,从而达到被市场主体(毒品生产商、毒品交易商和吸毒者)遗弃的目的。</p><p>总结来看,以“两维度法”分析,市场处理的应该是<strong>“回报合理”以及“成本可接受”</strong>的领域,对于<strong>“回报不合理”</strong>或是<strong>“成本不可接受”</strong>的领域,则由政府来接手,这时整个社会的效率会达到最高而不会使得市场失灵;而以“三维度法”分析,则需要加上<strong>“对于社会的影响”</strong>这个因素。此时,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会缩小,因为市场只能处理<strong>“回报合理”、“成本可接受”以及“对于社会无不良影响”</strong>的领域,对于市场失灵(<strong>“回报不合理”</strong>或是<strong>“成本不可接受”</strong>)部分以及<strong>“对于社会有不良影响”</strong>的领域,则应该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责任。</p><p>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市场和政府边界问题的看法。在我看来,政府的角色既不是“小政府”,也不是“大政府”,而是一个需要完成市场失灵领域及“对于社会有不良影响”领域工作的角色。当然,对于何为“回报合理”、何为“成本可接受”以及何为“对于社会有不良影响”的准确定义,那就是另外一个更具技术性、现实性和经验性的研究工作了。</p></div></div></span></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