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论读书—学历社会对读书的阻碍作用<br/>黄焕金<br/>今年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但是,在号召人们读书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有某种与读书有关的因素在阻碍着人们的读书行为,这个阻碍因素不是别的,正是似乎能促进人们读书行为的“学历社会”。本来学校学历是证明与促进人们读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手段与方式,怎么变成阻碍人们读书的因素了呢?<br/>那是因为,当学历的作用被提升到“学历社会”的高度后,一切读书都被迫与获取学历有关,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反的情况:一切与获取学历无关的读书都是没有意义、没有意思的;就象当高考变得那么“要命”的时候,一切读书都为了高考,一切与高考无关的读书都是危险的浪费时间、精力甚至生命一样。正是这种情况,使学历社会异化为阻碍人们读书的重要因素。现实确实如此,今天人们读书越来越少了,而仅有的一点读书活动,却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取学历文凭。而在与此相类似的科技人员的读书研究行为中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即一切与称职评定无关的读书或活动,大多被他们看作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科研人员搞研究、写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称职待遇,除此而外,没有其它目的,没有其它意义,也没有其它兴趣。而一旦确立了这个与自己待遇密切相关的目的,那么手段就不太计较了,只要能够达到升格称职待遇的目的,那么抄别人的东西又有何妨?!因此,这种“学历与资历社会”又导致了仅有的一点读书行为的扭曲,从而使人们的读书行为变得畸形怪状。<br/>要改变这种“一切与学历无关的读书都毫无意义”的状况,当然就需要否定“学历社会”的存在,即一切社会待遇与地位都要与学历挂钩的国家行为。注重实绩而不注重学历,才能使一个民族的读书与思想心态变得正常。在此,教育部门不要越俎代庖,认为“只要通过它设置的考试与考核就成为人才”的错误观念。现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教育部门的这种越俎代庖是不对的,“国家承认学历”并不等于就是一个人才,同样,“国家不承认学历”也不等于不是人才。一切都要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等着瞧”。如果是一个注重实际能力的社会,由于每个人每时每刻的读书都能够增进自己的工作能力,所以能够很好地促进人们的读书生活。相反,在学历社会,你没有学历资历,则你在学历以外的读书是不被承认的,就象一个低职称的技术人员,无论你平常是如何有兴趣于读书与钻研问题,你仍然是低职称低待遇的人,而那些一旦通过了高职称考试而获取了高职称待遇的人,那怕他平常不再怎么读书,每日得过且过,他也已经获得了“国家承认”的职称及待遇。这样的状况当然对人们的读书行为造成重要的负面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在他的《经济学》里指出过一种“统计性歧视”,以说明单纯从一个人的属类上看这个人是如何损害他在日常工作上的努力程度;他特别指出了教育背景的“文凭统计歧视”问题,认为单纯将一个人归属于具有某类文凭的人,是有损于他在工作上的努力进取精神的。他这样说:“当歧视扭曲某些团体的工作努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时候,它就特别地有害于经济。这种现象称为统计性歧视(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即具体个人的情况都被按其所属的平均情况来加以处理。” 他同时以事例说明这种歧视:“雇主更多的是根据人们毕业的学校而不是成绩来选择雇员。但如果进行一种更为细致的考查就会发现,不太有名的学校的毕业生中也有许多优秀的工作者。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常见的基于学校平均质量的统计性歧视。在统计性歧视能够强化人们的成见,并能减少某一群体中成员提高技能和积累的激励时,它就显得非常有害。不妨分析一个上了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学的人的情况,她知道在很大程度上雇主将根据其学校的质量对她进行判断,而学习成绩、所学课程难易程度、真正学到的东西以及工作经验都可能被忽视。结果,也就是说面临统计性歧视时,个人会减少投资于那些能提高技能和劳动质量的活动。” 这段话对当前中国较为严重的学历社会问题具有非常针对性的揭露与批评。学历社会使国家机械地按人的属类(比如是本科还是专科或者中专,又如是211高校或者一般高校等等)来加以处理,而不管人的实际能力到底怎样,这当然使被认定为“低属类”的人丧失提高自己能力的激励,丧失读书的兴趣与意义;同样,那些被认定为“高属类”的人也觉得无论如何自己已经获得了国家优待的高属类,再没有什么激励去读书,去提高自己。<br/>可见,学历社会实际上对人们的读书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br/><br>sfhsky
&nbsp;金钱&nbsp;+50
&nbsp;好文章&nbsp;2009-4-26 17: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