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概况
一、历史文化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有119处之多。
二、地形地貌
山西省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国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392万,辖11个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2/3以上。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三、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山西矿产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120余种,探明储量的62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34种。煤炭、煤层气、铝矾土、耐火粘土、珍珠岩、镓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山西素有“煤乡”的美称,已探明煤炭储量2600亿吨,占全国的1/3。煤炭品种全、品质好,广泛分布于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河东和沁水六大煤田。
2.水资源
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约98.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约85.98亿立方米,可采水资源约35.82亿立方米。汾河为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全长695公里。省内已建成700多座水库,总库容量45亿立方米。
3.土地资源
山西尚有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262.9万公顷,其中宜农面积30万公顷,宜林面积97.2万公顷,宜牧面积135.7万公顷。
4.野生动物资源
山西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的陆栖动物439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1种。省鸟褐马鸡为世界闻名的珍惜鸟类。
5.植物资源
山西共有高等植物182科、2700多种,有红豆杉、山白树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3种。
四、经济发展
山西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96.2亿元,增速达14.2%;财政总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30.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1亿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5.0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3665.7元,比上年增长15.2%。
五、对外开放
全面开放投资领域,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商务部口径13.4亿美元),外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由2002年的2.48% 提
高到2007年的5.49%。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新批准设立外资企业152个,比上年增长1.3%。
六、交通通讯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893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3071公里,以重载、双向电气化在全国领先,石太高速客运专线建成后从太原坐
火车3小时可达北京。太原机场共运营航线40余条,通航城市40个,为一类口岸。长治、运城、大同机场全部通航。
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通邮,国际直拨电话可达260个国家和地区,固定、移动通讯网络遍布城市乡村。
七、科研教育
山西现有高等院校75所,博士点66个,硕士点331个。各类科研单位216所,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30余万人。
八、旅游风光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遗存丰厚、风光秀丽的省份。悠久的历史给山西留下了品位高、种类多的人文资源,独特的山川地貌形成了
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
一、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太原市率先发展的先导区,山西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之路。目前全区共有入区企业22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86家,占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近70%。太原高新区坚持对外开放,影响日趋扩大,与世界上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联系,以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青年留学人员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基地为平台,吸引留学人员177人,创办企业94家。
二、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要求,依托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和地方财政扶持政策,重点引进IT、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制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六大主导行业。
三、太原工业园区
太原工业园区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方面建立起了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致力于服务创新,逐渐形成四大特色集群,即:中小民营工业企业集中发展的聚集地,城区内无污染企业调整、改造、迁移的接纳地;服装、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及加工制造基地,以物流配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产业区。
四、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3年,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发展中的医药行业成为全区龙头支柱行业,共有14家医药生产企业安家落户。几年来,开发区发展了五个重点行业:食品加工业、煤炭深加工、新材料、汽车销售和机械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五、朔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山西朔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环境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发挥资源、能源优势,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为特色的工业示范开发区。
六、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 位于忻州市城北,东倚北同蒲电气化铁路,西傍大运高速公路,南接忻台旅游公路,北邻顿村温泉渡假村,距太原飞机场85公里,一日内可到达秦皇岛港、天津港。开发区现已形成以山西桂龙医药公司、山西天维尔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医药、食品、建材、轻纺、通讯等行业格局,并进一步拓宽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农副产品精加工等投资领域。
七、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
阳泉经济开发区主要引进符合开发区投资导向的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耗能小、无污染的工业项目,包括:高新技术、机械加工、建材、环保、煤炭深加工业、交通及基础设施类。
八、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
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省城太原市和晋中市城区之间的接壤地带,规划面积55.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距太原机场7公里;太旧高速公路、榆太路、108国道穿境而过,太焦、石太、南同蒲铁路在榆次交汇,区内建有省内最大的集装箱货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
九、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自1992年9月设立以来,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正在逐步成为投资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区内建有各类工业厂房、金融中心、商业楼宇和住宅区,以及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具备了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主导行业有新型材料、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电子产品、高效农业等。
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
临汾开发区是以清洁型工业为主体,以科技和商贸为双翼的新型生态园林式经济区。开发区规划结构呈三片二心结构。“三片”:西部为开发区主中心区,北部为工业区,中部为中心区,南部为商住区;东片主要为居住区;北片为生态观光区。“二心”:西部依河汾路、中大街,形成开发区主中心;东部以卫校为中心形成居住区中心。临汾开发区规划期至2020年,主导行业有铸造、医药化工、服装、商贸流通业等。
十一、侯马经济开发区
侯马是山西南部重要的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和历史文化重镇,素有“南来北往商贾地,千车百货旱码头”之称。侯马经济开发区分起步区和控制区两大块,起步区内主要发展四大产业: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控制区内主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和民营企业园区。
十二、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晋城市市区东部,是一个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城市新区.辖区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距离市区2.5公里;太焦铁路纵贯全区南北,开发区主干道凤台东街直通晋焦高速公路,南下郑州仅需2小时车程。开发区周围207国道、晋长高速公路、晋焦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四通八达,到郑州国际机场
和洛阳机场2小时内均可到达。主导产业有:高科技光电产品制造、精密铸造、丝麻服装、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制造等。
十三、绛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绛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西省南部的绛县境内,东临翼城,西靠闻喜,南接垣曲,北倚曲沃,侯马。开发区的招商产业导向是:发展冶金、铸造 、机械加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 ,鼓励农业养殖、种子培育、温室种植、花卉、经济作物的种植、水果加工等农业开发项目;兴建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兴办学校、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创办科研、信息研发机构;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电子、针织、服装等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十四、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西南部的历史名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西倚秦陕,南达中原,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发展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和商贸物流等产业。 
十五、风陵渡经济开发区
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区内现有服装、轻工、药材、建材、农副产品等大型批发市场;中西部最大的现代物流广场正在建设之中。主导产业有:能源电力、化工、医药、铝镁合金加工、食品化工、电子、轻工业等。
 十六、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
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规划控制面积11平方公里,园区内规划建有专营市场区、工业加工区、销售中心、资源配置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相应的技术开发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园区坚持“联合开发、双赢共进”的发展模式,遵循“总体规划、分片开发、滚动发展、循序渐进”的建设思路,全面推行
清洁生产、实施绿色管理,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理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竭诚为客商提供周到和便利。
十七、清徐经济开发区
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原太原清泉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3年1月由省政府正式批准的省级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以焦化、精密铸造、建材、化工等为支柱的新型产业体系。经国土资源部审核,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为14.1平方公里。
十八、孝义经济开发区
山西孝义经济开发区地处孝义市南郊,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企业建设环境,是孝义市的一个大型企业聚集地,园区内的发展方向为煤化工、建材、耐火材料等。
十九、文水经济开发区
文水经济开发区是以化工为主业,兼有机械装备、冶炼铸造、煤焦化综合利用,食品、药品等各行业综合配套的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钾盐化工生产基地。该开发区现有企业29户,总资产合计162838万元,碳酸钾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的70%,硝酸钾、二硫化碳产量居全国第一。
二十、榆次工业园区
榆次工业园地处晋中腹地108国道两侧,区内地势平坦、环境优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具有发展工业企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园区自2002年7月开始建设以来,不断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设立政务办事大厅,实行“一站式、一条龙、一个窗口对外”的管理服务模式,开辟了招商引资绿色通道。目前,入园的55家企业总投资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初步形成纺织、液压、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冶金、新材料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
二十一、祁县经济开发区
祁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6年,是晋中市重点开发园区之一。该园区设计规划面积为200公顷,目前已开发面积168.6公顷,主导行业包括碳素生产、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祁县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来园投资办厂。
二十二、壶关经济开发区
壶关经济开发区内设企业研发中心,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有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对企业高端产品进行课题研究开发。主导行业有:冶金、化工、电力。园区现已发展成为集冶金、建材、化工、煤气发电、农业综合开发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群。
二十三、运城盐湖工业开发区
盐湖工业开发区是运城市的大型综合工业开发区,位于秦晋豫三省的黄金地段,周边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区内自北向南划分为生物制药、制版彩印、机械加工、塑料化工、食品工业五大区域。
二十四、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
交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9月,是山西省四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其循环体系是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的典范。园区突出抓镁及镁合金、铁合金为主产品的特种冶炼加工;以钢铁、铸造、机械加工为产业链的机械加工制造;以平板玻璃及其深加工、玻璃瓶罐为重点的玻璃品制造;以化工原料为基础的钾盐、精细化工生产;以活性炭为重点产品的环保业;以水泥、空心砖以及塑料异型材料为主的建材业的产业链条的延伸,从而推进入园企业脱颖而出。
安徽概况 
 
   
地理概况 
由来: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6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行政区划及人口:全省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人口6676万。现辖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地形地貌:全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境内水系湖泊众多,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摄氏度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
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名优特产:徽菜、九华素菜、宣纸、歙砚、徽墨、文房四宝、芜湖铁画、徽州漆器、灵璧奇石、舒城凉席、青阳折扇、铜陵青铜工艺品等享誉海内外。歙县是枇杷之乡,宁国是山核桃之乡,砀山是酥梨之乡,阜南是杞柳之乡,广德是竹子之乡,祁门是红茶之乡,金寨是板栗之乡。
历史文化
安徽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州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
旅游风光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既有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又有历史源远流长和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道教和徽文化等人文景观。黄山、黟县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黄山是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渐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3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正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安徽的旅游产品分布比较均匀,皖南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太平湖,以及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迷窟等;皖东有琅琊山、采石矶和农民皇帝朱元璋故乡凤阳等;皖中有三国故里、包公故乡、科技名城合肥,以及八百里巢湖等;皖西南有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黄梅戏发祥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等;皖西有天堂寨、万佛湖和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等;皖北有老庄文化,以及曹操和华佗故里亳州等。
科教资源
安徽科学技术整体力量居全国前列,省会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07年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科研机构95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3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3万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部属实验室15个。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末共有普通高校89所,在校生73.1万人。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2809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4.9 万人。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8年生产总值(GDP)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37.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18.7亿元,增长11%。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8.7%,上半年为8.5%,前三季度为7.4%,全年上涨6.2%,涨幅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9%。 2008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91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592.8万人,减少46.9万人;第二产业968.7万人,增加63.8万人;第三产业1354.5万人,增加81.1万人。年末在岗职工322.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44.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9.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8万人。年末城镇
登记失业率为3.92%。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豆类、玉米、高粱、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蚕茧、黄红麻等;畜产品主要有各种肉类、皮毛等。 在工业、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也获得提升。
对外开放
【进出口额】全年进出口总额20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出口113.5亿美元,增长28.8%;进口90.8亿美元,增长27.6%。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31.1%和22.4%。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7.8%和42%。
【利用外资】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6家,比上年下降49.4%;合同利用外资20.6亿美元,下降3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9亿美元,增长16.4%。到2008年底,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44家。
【投资合作】全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完成营业额12.1亿美元,增长68.6%;当年外派劳务人员12749人,增长43.9%。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37个,协议对外投资7761万美元,实际对外投资5315万美元。
主要开发区介绍 目前,安徽省共有国家级开发区4个,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59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综合类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27个。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4月,原规划面积9.85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以江淮汽车、安凯汽车、佳通轮胎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TCM叉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海尔、美的、长虹、美菱、华凌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以联合利华、国通管业为代表的日用化工产业,以统一、可口可乐、华泰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同时,该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以美国捷敏电子、芯硕光刻机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以杰事杰工程塑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仁创渗水砖、康拜秸秆板为代表的住宅产业化、以赛真拜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等。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4月,面积10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以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型建材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目标为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类、电子电器、新材料、生物制药及医疗机械、机械制造为主的各类制造业,及物流、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等第三产业。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3月,面积18.5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为着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构建“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合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合肥软件园、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园、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合肥大学科技园、合肥民营科技企业园等蓬勃发展
 
 江西概况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地区都相毗邻的省份。与上海、南京、广州、深圳、香港、厦门、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和港口的直线距离均在600-700公里左右。
  江西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南北长约620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江西省总人口约4400万人。
  江西全省设南昌、九江、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省会南昌市。
  全省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江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11种,其中铜、银、铀、钨、金等33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3位,具有突出优势的矿产是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德兴铜矿是全国最大的铜矿,贵溪冶炼厂是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赣南被誉为“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
  江西生态环境良好。江西地形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五大河流由南向北注入鄱阳湖。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全省主要河流和湖泊水质良好,达到了国家Ⅱ~Ⅲ类标准,全省淡水面积2500万亩,占全国的9.3%,列全国第三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800立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3%。江西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流入珠三角的东江源头就在赣南的三百山。江西森林茂密,林业用地面积1062.92万公顷,活木蓄积量3.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0.05%,排名全国第二位,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之一。
  江西历史文化悠久,南昌、景德镇、赣州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滕王阁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南才子王勃在此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江西是中国道教和佛教三宗的发源地,现有庐山东林寺、九江能仁寺、云山真如寺、吉安净居寺、龙虎山天师府5处全国重点寺观。江西的古代书院曾驰名天下,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江西自古人文荟萃,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出自江西。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河南概况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其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历来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中国的重要省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之一,河南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历经沧桑巨变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河南的GDP突破1.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位居全国第五位。这其中利用外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利用外资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引进了先进适用的技术,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上升,培养了人才,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投资者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地理位置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贸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境内京广、京九、焦柳与陇海、汤濮、新菏、漯阜在境内交汇,形成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国道干线五纵四横,国家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中,京深和连霍一纵一横经过河南,全国光缆干线“八纵八横”中有“三纵三横”经过河南,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枢纽。截至2008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841公里,居全国第1位。铁路通车里程3989公里。现有飞行航线76条,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积
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天然能源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储量居全国第9位,生产能力在1亿吨以上,居全国第3位;石油储量居全国第8位,天然气储量居第11位;河南还是个矿产资源大省,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127种,探明储量的75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8种,开发前景广阔。
水资源
  河南地跨长江、准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水资源人均占有量440立方米,居全国第22位,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
  目前,全省已修建水为2347座,总库容270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7188万亩。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已于2001年度全部竣工。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万千瓦。
人口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9918万。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成份55个。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力资源第一大省和教育大省。
历史发展
河南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四个(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行政区划
  河南有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济源,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省会郑州市
 
 
 
 
湖北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 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 62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 105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带。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一般相对高度在700-1 500米之间,局部达2 000余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极其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 000米,最高处狮子垴海拔2 152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 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 729米。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 656米。丘陵。全省丘陵主要分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  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平原。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坦荡宽阔。 
行政区划:湖北省设有12个直辖市、1个自治州和1个林区。分别为: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设有24个县级市和41个县,共65个县市,其中,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为省直管县级市。
自然资源:湖北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1190余条,总长度3.5万公里。可开发水能装机容量3357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现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的三峡水利枢纽,此外还有葛洲坝、丹江、清江、白莲河及富水水库等。以湖北为水源地、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于近期由国家批准兴建。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 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1 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 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湖北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黑鹳等84种珍稀动物列为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珍稀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白鳍豚、胭脂鱼在湖北均可见到。湖北植物资源4058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约51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活化石水杉、珙桐及香果树仍保留在湖北这片土地上。神农架被誉为“华中林海”和“天然动植物园”。
工业:湖北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已建成冶金、机械、纺织、电力等支柱产业。以武汉、黄石、宜昌三市为重点,建立了以冶金、机械、电力、石油化工、轻纺为主体的沿江工业基地;以武汉、襄樊、十堰三市为重点,建立了汽车工业走廊。传统优势产业以东风汽车集团为龙头,以轻型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为重点的汽车工业;以武汉钢铁集团、大冶钢铁厂、鄂城钢铁厂为代表的钢铁工业;以清江电力公司、湖北电力公司、三峡电力公司为代表的电力工业;以华新水泥厂、葛洲坝水泥厂、光化水泥厂等为代表的建材工业;以鄂东服装、汉派服装为主要特色的纺织服装工业;以农用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IT、光电子行业:以武汉光谷为主要基地,鄂州-黄石-黄冈、荆门-荆州-宜昌、孝感-随州-襄樊-十堰为辐射线,初步形成“一点三线”沿江(长江、汉江)高技术产业带。
农业
湖北是农业大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全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湖北不仅有富饶的江汉平原、鄂北岗地两大优良棉粮生产基地,而且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全省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居全国前列。
科技与教育:湖北科技实力雄厚,现有科研机构210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各部委的研究机构46个;拥有科技人员120万人,居全国第5位。有中科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湖北教育事业发达,自古有“唯楚有才”的美称。现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5个高等院校。高校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学科设置配套,专业门类齐全,生物工程、信息科学、能源、激光、微电子、材料科学等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已经形成。全省在校研究生、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138万人,居全国第2位,初等教育已基本普及。
文化与旅游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全省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有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屈原出生于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故里、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樊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 茶文化、药文化、鱼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各显异彩。湖北山川秀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省现有旅游价值的景点达1500多处,其中可供参观游览的有150多处。许多景观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线路:武汉都市旅游圈、长江三峡旅游区、神农架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楚文化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大岳武当文化旅游区、民俗风情旅游圈。
著名旅游景点
武汉:东湖风景区、黄鹤楼、归元寺、红楼、古琴台、动物园、磨山植物园、磨山梅园、木兰湖(山)、湖北省博物馆。
宜昌:长江三峡、长阳清江、神农溪漂流、当阳长板坡、宜昌车溪、昭君故里。
咸宁:温泉、三国古战场赤壁、陆水水库、通山九宫山。
荆州:荆州古城、洪湖、松滋洈水水库。
十堰:武当山。
神农架:神农架原始森林自然风光。
荆门:漳河水库、明显陵。
鄂州:莲花山、梁子湖生态旅游区。
黄冈:大别山、东坡赤壁。
随州:神农故里。
恩施:民俗风情、清江漂流、山林景观。
襄樊:古隆中。
潜江:楚国章华宫。
交通与通讯
湖北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通八达,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油气管道为骨架的立体传输网络。近几年全省邮电、通信发展迅速,投资力度加大,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
开发区
湖北省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20多个省级开发区。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和发展,开发区已成为湖北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全省主要开发区列表如下:
国家级开发区
1、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2、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3、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省级开发区
1、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
2、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
3、黄州科技开发区
4、黄梅小池经济技术开发区
5、麻城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6、襄樊汽车产业开发区
7、宜昌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8、宜昌猇亭经济技术开发区
9、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10、事宜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
11、黄石团城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12、荆州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13、公安南平经济技术开发区
14、钟祥胡集经济技术开发区
15、沙市玉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16、荆门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
17、咸宁温泉经济技术开发区
18、孝感市新产业开发试验区
19、恩施红庙经济技术开发区
20、湖北武当山旅游经济技术开发区
21、武汉龙阳湖旅游度假区
22、湖北红莲湖旅游度假区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湖北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6272.2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34.14亿元,增长26.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8.53亿元,增长18.1%;实际利用外资35.02亿美元,增长13.63%;外贸出
口81.74亿美元,增长30.6%;进口66.84亿美元,增长22.0%。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8.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81.74亿美元,增长30.5%;进
口66.84亿美元,增长22.0%。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0个,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35.02亿美元,比上年增
长13.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7.66亿美元,增长13.0%;外商其他投资7.36亿美元,增长16.2%。国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6.2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9.57亿美
元,分别增长51.5%和207.2%。
根据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我省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
“十一五”我省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是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我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竞争力作为出发点,大规模、高质量地引进外
资,进一步强化利用外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坚持利用外资为我省扩大开放的第一要务,坚持利用外资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
,坚持利用外资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坚持利用外资与突破性发展服务业相结合,坚持利用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相结合,坚持利用外
资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基于以上目标,符合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产业都是我们积极支持吸引外资的领域,其中吸引外资的产业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
业、装备制造业、建材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
1、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群。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大力发展光显示、光存储、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
软件等产品,在武汉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
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
药等,积极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品种,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的研发和产业化。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激光材料、环保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利用外资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
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系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2、汽车工业
加快汽车零部件发展,提高为东汽及其他汽车集团配套的能力,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
1)整车工业:利用外资开发生产各类专用汽车、客车,电动汽车。
2)汽车零部件工业:按照集中集成和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发展思路,突破性发展轿车零部件,整合载重车零部件资源并向轻重两极延伸。
3、冶金工业
大力发展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利用外资提高铜、铝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发展铜板带、铜箔、铝板带、电子铝箔等深加工产品。
4、化学工业
1)石油化工:围绕武汉乙烯工程等重点项目,发展下游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
2)磷化工、盐化工: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磷、盐矿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
3)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利用外资加快农药、染料、涂料等传统领域精细化工的改造升级,推进饲料添加剂、生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发展。
5、装备制造业
1)船舶:重点发展船舶工业,通过合资合作发展特种船舶、船用辅机及配套部件,发展挖泥船、海洋平台工作船、公务执法船等船舶;发展不锈钢化学品船、油船
及其他液货船、集装箱船、客滚船等特种船舶;发展低速柴油机、发电机、大型曲轴、大型铸锻件、船用辅机、船用容器、热交换器等配套船用部件。
2)发电和输变电:重点发展大型电站锅炉、新型汽轮发电装置及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装置。
3)机床工业:重点发展数控金属切削和锻压机床以及新型包装、造纸、粮食、纺织、水泥机械、冶金和涂镀层设备。
6、轻纺工业
鼓励和支持外商以并购的方式参与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食品、造纸、家电、纺织印染、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等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
7、建材工业
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中档建筑、卫生陶瓷,高档浮法玻璃、特种玻璃及深加工制品。积极发展木塑聚合材料。开发生产无污染、防火阻燃、防水隔
热、节能节水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
8、农业
利用外资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比较优势的粮食、油料、畜禽、水产品、果蔬、林特等精深加工系列产品。
9、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企业、跨国公司,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保险、信息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务以及旅游业的合作。
10、基础设施
鼓励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我省公路、港口码头、能源、城市改造等的建设。
湖南省概况
 地理区域:湖南,位于中国南方中部,居北纬24°39'-30°08',东经108°47'-114°15';面积21万平方公里。因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境内最大河流湘江而简称"湘"。湖南北靠长江,与湖北隔江相望,通江达海,属长江中下游开放开发带;南临广东、广西;紧靠沿海开放带和港澳地区,直通货柜车当天可达香港;东接江西,西连重庆、贵州,处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开放带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全省划分为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省会长沙市。全省现有人口6805.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52.91万人,乡村人口4052.79万人。
 自然资源:湖南物产资源丰富,素以“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 和“旅游胜地”等著称于世。有木本植物2000多种,经济植物1000多种,药用植物80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60多种。全省活立木蓄积量3.1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1%。有珍禽异兽 40多种,天然鱼类160多种。地表水总量2亿多立方米,地下水储量455亿立方米。 水能蕴藏量为1532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1083万千瓦。在世界已知的160多种矿藏中,湖南就有141种。其中锑、钨、锰等41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全省有10大名胜旅游区,100 多处旅游景点。南岳衡山是"五岳独秀"的佛教名山;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特别是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武陵源风景区,一经开发,便以奇、秀、幽、险等特色,使海内外游客惊赞为"世界天然大奇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湖南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8℃, 年平均日照1300-1800小时,无霜期278-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1700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农业发展。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