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1. 概述
(1) 会计定义: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
(2) 会计作用:提供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考核管理层履行责任的情况;
(3)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分年度、中期、季度)、货币计量(币值不变,即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4) 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5) 计量方式:复试记账法;
(6) 计量原则:配比原则—收入、成本的配比,同时确认;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
(7)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权益;
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 可靠性:以实际发生的进行确认、计量;完整性;中立的、无偏的;
(2) 相关性:与决策相关;
(3) 可理解性: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4) 可比性: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5) 实质重于形式:按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报告;
(6) 重要性:影响决策的就重要,需要主观判断,从性质、金额两方面判断;
(7) 谨慎性:不得高估、低估;减值;预计负债;
(8) 及时性:可在信息全部获得之前进行会计处理,要权衡,比如预计负债;
3. 现行财务计量的缺点
(1) 财务计量是短期的计量,不反映长期发展;
(2) 确定性和可计量性导致偏保守,造成扭曲;如战略投资的费用计入了当期,但收益在未来;
(3) 未反应经营风险,不同行业的同一报酬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4) 未考虑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发展阶段增加资产,衰退阶段变卖资产,使发展阶段报酬率偏低;
(5) 未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收入是今年的、成本是以前的,导致收益偏高;
4. 会计要素计量原则
(1) 反映过去的价值—历史成本法:公允价值计量、预计负债、会计估计、减值;没有任何一种计量原则能反映所有的企业,采用的计量原则是针对一般企业的通用方法;
(2) 反映过去的价值—摊余成本法:在历史成本法的基础上,考虑了时间价值;应用:现值、折价溢价的摊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融资租赁;
(3) 反映现在的价值—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公允价值的定价方法包括活跃市场报价、交易定价、估价等;缺点是认为操纵风险大;应用如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4) 反映现在的价值—重置价值:重置价值是指重新购置新旧程度和该固定资产一样的固定资产所需的全部支出;
(5) 公允价值和重置价值的区别:重置价值未必是公允的,如果重置价值是公允的,可作为公允价值的一个选择;此外,公允价值还可以选择评估价格、成熟市场价格等;
(6) 反映未来的价值:主要指未来现金流入的可变现净值;
5. 管理会计 VS 财务会计
(1)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使用者,又称“对内报告会计”;
(2) 管理会计的特点:服务于内部管理决策需要,是对内报告会计,无需对外披露;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采用的方法和程序灵活多样;主要履行的是其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等职能作用;
(3)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侧重于外部的使用者,又称“对外报告会计”;
(4) 财务会计的特点:服务于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对外报告会计,需要对外披露;有统一的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和约束;主要履行的是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职能作用;
二、会计要素
1. 概述
(1) 定义: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2) 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2. 确认条件
(1) 资产:过去形成的;现值拥有、控制的(委托代销商品不属于受托方资产);未来会带来利益;
(2) 负债:过去形成的;现时的义务(潜在义务不能确认负债);未来会导致利益的流出;
(3) 权益:资产-负债,是一种剩余索取权;
(4) 收入: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权益的增加、会导致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5) 费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权益的减少、会导致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与分配利润无关;
(6) 利得与损失: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净流入/流出,无成本配比;
(7) 利润: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税收;
3. 利润表
4. 科目
(1) 资产的构成:
(2) 负债的构成:
(3)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4) 费用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