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近期房产热点答问录)
原创2016-03-22 世联行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一问:近期热点是网上热传深圳楼盘又见排队和日光,加上国家统计局公布房价同比上涨幅度,2月份深圳竟然以52.7%高居榜首,同时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纷纷上涨超过两位数,怎么突然之间房地产市场从去年的“去库存”极速转换为“防过热”了呢?
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所谓“过热”之风,其实主要来有些媒体的炒作,尤其是网络媒体需要寻找热点,把一个自前年就开始展开的房地产市场分化,当作新发现的事件,从而吸引眼球罢了。
其实,据世联行的数据,以累计新开工面积减去累计销售面积推算,全国商品房库存总量为45亿平米。其中,住宅30亿去化周期3年;商业12亿平米,去化周期15年;办公3亿平米,去化周期11年。最严重的是东北,光住宅去化就需要7年,而商业办公要超过25年来消化。怎么能光凭几个城市就能简单地覆盖全国大多数的城市呢?
深圳的上涨,在2015年股灾之后就非常明显了,哪里是今年的故事呢?你提到的房价上涨过快城市也大都如此。
有些媒体把去年的上涨,统统加在今年的两个月上,看同比,显得涨势历年所未见,“过热”之风就通过网络发酵吹起来了,仿佛中国应该政策转向了,要从“去库存”转向到“防过热”了,这是典型的“一斑窥豹”,误导公众。
二问:但我还是觉得目前这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是由于一线城市过于火热,吸引了全国的资金,吸干了其他城市的水分,应该坚决打击才行,难道不是吗?
答:这个问题复杂又敏感,我只想说一下全球房地产价值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那就是:“房地产价值从来在全球就不是平的”。这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任何以计划经济的思路,希望持平的良好愿望只能带来市场的更大报复——比如库存更加严重。
以目前积压最为严重的商办物业来说,我看一下全球的规律吧:全球排名前10的城市(不包含中国大陆城市,在亚洲只有东京、香港、新加坡)叫做World City(世界城市)。这前10的城市,其商办物业大宗交易的总金额占全球所有城市总额的60%;如果按全球排名前20(中国大陆含北京、上海,不含广州、深圳),叫做International City(国际城市),这个比率竟然高达80%!
这就是规律!也就是说,全球商办物业不平等不是中国独有的,虽然每个城市都规划了自己的CBD,但等级差之大,令我们无法想象。再比如,美国底特律和纽约之间的差距,远远高于北京和沈阳的差距。
怎么打击?怎么拉平?
人为打压纽约的商办物业价格会把底特律的商办物业拯救了吗?有益于谁呢?只能是有益于管制部门可以实施进一步的租金管制,进一步增加权利,有益于已有租户的既得利益。这不是很清楚吗?
“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三问:可是目前“一方面资产荒,一方面大库存”,中央一系列政策从初步市场反应看,钱没有流到应该去的地方啊,这难道是正常的吗?
答:我们希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是祖国地方太大呀!正如全国春天的气温一样,东北尚在下大雪,而南方已经“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吗?
目前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了,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说,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人力是全国配置的。也就是说房地产两个大的需求因素“钱”和“人”就像空气一样在中国的大地上是流通的,而且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当我们不能退回到计划体制把钱和人管死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房地产市场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供应侧”出了问题呢?
难道我们在每个三四线以上城市建设新城和CBD不值得反思吗?我们长期坚持大城市控制人口的策略,讲中小城镇,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主力,是完全错误的,本次库存和积压不就是这个恶果吗?
四问:是不是“去库存”光靠降首付、减税费的需求端释放不能解决问题?
答:也能解决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问题,比如本轮新政以来,各地区的“去库存”针对本地情况,还是有效地拉动了需求的。出现了以前没有过的情况:
截止至3月18号,世联行的成交总额中一、二、三线成交总金额分别占比为21%、36%、35%,其中一线城市成交增幅在放缓,三线城市的成交增幅在上升。当然,并不是所有三线城市都上升,上升快的主要集中在深圳和上海大都市群的三线卫星城,比如东莞、中山、惠州、珠海、苏州。
在本轮新政之前,这些城市的积压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华中、西南的住宅成交也有明显改善。但必须看到的是,对大都市群外的城市和全国商办物业的库存尚未发生作用。
五问:看起来,要真正解决三、四线去库存和商办物业的积压,目前政策还是不够的呀,应该如何呢?
答:其实中央提出的“供应侧改革”才是根本之道!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是供应侧的问题就需要供应侧来解决,更何况提到了“改革”的高度。供应侧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1) 商办物业问题,要改革的是改变使用性质,将有条件的办公和商业,乃至产业用房改为公寓;尤其是二线城市的商办物业。不改革,几乎无出路;
(2) 三四线城市住宅积压,政府应该结合农村人口进城,与农地改革统一起来;
(3) 一线城市白领买不起房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加大保障房建设,一方面加大现有存量房租赁市场的改革,同时加快都市圈的快速交通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提供更多的住宅供应。
没有供应侧改革,总会遇到目前的尴尬局面,我们历次房地产调控,难道教训还不少吗?“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放就得打,一打就得死,这个循环还要继续?这么珍贵的房地产需求,就摆在房价上,真的要重视和珍惜才对啊!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六问:你说的我也同意,可是房地产供应侧改革不一样,时间周期太长,远水不解近渴呀!我还是觉得严厉打击房价上涨过快,才能避免出现将来的大危机,比如日本90年代的崩盘,这不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吗?比如深圳……
答:唉!“江南多少前朝事,说与人间不忍听”。日本90年代崩盘的股市,我们从10年前就开始讲了,甚至有人拿出20年前的报纸,都在呼吁打击房价泡沫了。各种数据,指标都在讨论一个大泡沫已经早就形成了,听信这个“警世明言”的人,不知多少辛酸泪啊!
现在还要说的是,这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还是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当然说任何预测必须有个时间限制,我们姑且地把它定为五年好了。
五年之内,我们能否像90年代的日本呢?
(1)完成城市化,最重要的是完成大都市圈化?
(2)产业聚集完成,公共服务均等化?
(3)货币完全自由兑换?
(4)城乡收入差别彻底解决?
(5)产业国际化,海外收入约等于国内收入?
(6)房屋按揭贷款占GDP的50%?
我赶脚一个也达不到!
深圳的情况比较特殊,这是一个只占上海面积1/6,却容纳上海人口一半的中国最大移民都市。深圳房价对总体上的货币供应和人口增长非常敏感,你说深圳假如出现30%~40%的房价下跌,会有多大的问题?
我想起了2004年、2008年的情况,当时深圳局部地区确实出现了房价下跌40%的情况。当时某报纸和专家曾预测由于深圳按揭贷款率高,会出现一千亿左右的不还按揭的银行坏账。到了年底,房价并未回暖,银行有坏账吗?万分之一的坏账也没有!
正如去年股灾,多少人损失远超50%?多少人配资啊?请问有多少人跳楼?有多少人上街游行?
对于市场经济,对于价格波动,深圳人是全国理解最深的,他们服从规则,愿赌服输。反而当政府乱改规则,比如去年佳兆业事件,买楼的人没法产权登记,业主们就会上街抗议表达诉求!这就是深圳!
怕泡沫,政府完全可以给银行下指令收紧按揭啊!谁家的孩子谁家抱么。咱们有些媒体能否不把成人当孩子,把孩子当成人?说句不中听的话,成年人用自己的钱干不违法的事,“干卿底事?”
七问:你这是绝对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对于深圳房价这种非理性疯狂,不正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吗?太多的人在为短期利益炒房,而且房产中介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是房价的推手吗?
答: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深圳房地产市场是否是赌场;一个是房地产中介的角色咱们分开来说。
关于泡沫市场的问题,传统上有3个判断标准,必须同时成立:
(1) 杠杆,所谓“以小博大”。规则上,抵押按揭杠杆超过90%。
(2)转手率,“炒楼”最重要的指标是每年转手率到底有多少次,香港97年之前是7次,也叫“击鼓传花”率;
(3)居民杠杆率,指标是抵押按揭总额占GDP的比率,美国次贷危机前是80%,危机之后是70%,日本是50%,中国是多少?不到20%。
我赶脚中国一线城市这些条件一个也不具备!所谓“首付贷”加了居民杠杆,听上去像,但事实上与美国次贷完全两样。试问哪个家庭没有资金安排,而需要3个月到2年时间筹集一大笔钱呢?首付贷只有当时间超过三年的,才能叫做加杠杆。
至于转手率,试问我们两年内转让的严格限制,谁能做到一年内“击鼓传花”?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关于房地产中介的作用,我只能借用“女人是祸水”来用做自我辩解了。
我特别理解,当房价上涨时,大家对房产中介愤恨之情。谁让中介充当一个报价的角色呢!
王小波曾讲过一个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信使故事,说,这个花剌子模王国有个奇怪的逻辑,只要战斗前线的信使传来捷报,全国就举国欢腾,视之为英雄;如果这个信使传来失败的消息,就视之为恶魔,被砍头。我觉得过国人和有些媒体的水平,和花剌子模王国的人没有大的差别,我们房产中介几乎就是信使的待遇啊。
我对西施的故事特别反感!这是典型弱势群体被强权污垢后的故事,国人竟相信了这个传说,俺只能呵呵了。
其实,中介的理论经过几百年的论证,非常清楚了,她们是靠成交的量来收取佣金的,请问是价格低成交容易,还是价格高成交容易?
八问:不对呀!俗话说得好,“买涨不买跌”,当然是中介拼命营造上涨趋势,才能造成大家跟风而成交量上升啦!
答:说得不错!但一个大趋势和中介营造无关。中介既不能超发货币,也不能缩小供应;既不能缩减税费,也不能改变程序;既不可让人群流动,也不可让产业集聚;既不是房产拥有者,也不是房产购买者;既不能修改城市规则,也不能提供周边配套;既不能制定交易规则,也不能改变交易规则;她们只是市场的诠释者啊!
说中介是房价上涨的推手,那么请问房价下跌,中介是怎么回事呢?她们怎么不力挽狂澜呢?比如说,在我的家乡东北,难道说房价下跌也是她们的作用?“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说中介不停地在钻规则的漏洞和空子,因此就是罪大恶极,俺也不同意。这只能靠完善规则才是正道,你规则有问题就不能怪人钻空子啊。人类的法律规则不就是这样完善的吗?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我们不能抛开真正的原因,而柿子专挑软的捏吧。
—完—
注:本文旨在探讨行业热点问题,不构成对房价下跌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