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39 2
2016-03-23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新特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决定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我国城镇化的矛盾等,为中国经济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恢复增长,随着我国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相关矛盾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因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第一,城镇化。去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按照常住人口,达到了56.1%,按照户籍人口,则还不到37%。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我国城镇化还将持续较快推进,今后还有大量的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带来的住房、汽车等各种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市场巨大。第二,产业升级。产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对中高端市场需求开拓能力将持续提高,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持续提高,中高端市场需求的增长方兴未艾,因此产业升级拓展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第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差50%以上,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其中包含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第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包含了巨大发展潜力。比如,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还有7017万人口没有脱贫,如果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目前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今后大量的低收入、中低收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这里面包含的需求潜力更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支持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条件依然较好。第一,人力资源保障比较充足。比如,现在劳动年龄人口超过9亿人,而全社会就业人口是7.7亿人,非农就业人口是5.45亿人,城镇就业人口是4亿人,都远低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表明劳动力供给保障是充足的。只要不断改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包容开放的水平,劳动力资源就会被更充分地使用起来。另外,与教育水平提高相联系的人才红利潜力巨大。第二,从资金方面来看,国民总储蓄率保持在48%以上,目前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136万亿左右,支持生产建设的资金供给潜力非常大。第三,从技术方面来看,随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各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条件趋向改善,并且我国原始创新的步伐也在加快。综合这些情况,可以认为,“十三五”期间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素供给条件都没有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较快推进的历史进程没有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3-23 20:57:51
这不是什么经济新常态。这是一个ZF对经济插手必然发生的状态。不但现在这样,以后永远是这样。对于ZF来说,社会发展中所发生的一切问题将永远是它的的“新常态”。一个国家的的经济本应是人民自己的事,ZF本应维护人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环境。为人民创造更为合理,更为优越的,更为公平适合人民的生存环境。ZF从中收取税赋用于国家机关必要的开支;用于人民的福利与公益事业。

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ZF却把本应该人民自己的经济活动统统管制起来。这样一来它永远不会管好。所以,社会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他的的问题。都是由于他的管制所造成。他将永远做着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工作且导致人民怨声载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5 11:03:20
城镇化确实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在当前经济状况下发展城镇化真的可行吗?楼主上面提到城镇化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力,但是城镇化之后这些居民的就业如何保障。首先,城镇化的前提也需要先解决这些居民的就业和福利问题吧,现在每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一茬一茬的,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这时候如果城镇化,那就业压力岂不更大。另外,如果城镇化后这些人没有工作,那么他们用什么来买房、买车甚至生活。中国经济之前的高速发展以及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如果把他们的土地收走让他们进城岂不是更是牺牲农民的利益。因为新常态要转的就是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一部分企业转到非洲,东南亚;一部分企业转向高附加值,对于他们来说还可以找到那些工作的。并没有说楼主的说法不对,以上仅为看到楼主观点后的一些想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