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间需求品的依存形式
由自我意识的元间组合能力所形成的新的元间实体可以有两种极端的表达形式,一种是通过行为化、物化为外在的对象;一种是依然作为自我意识中对象化了的元间实体。具体的元间组合生成的元间实体或多或少地同时具有这样两种表达方式,处在这两种极端方式之间。这个原则也适用于所有元间实体的表达与实现。
DNA之类的生命实体中的元间成分,与其所依据的物质形式是高度重合的。甚至,它的元间需求就是它的物质需求,还没有很大的区别;身体人就不同了,身体人的元间需求与物质需求出现了相互分离的情形。比如,用糖精取代蔗糖,只想体验甜味,回避蔗糖所包含着的更多其他物质成分;意识人则明显地倾向于更纯粹的元间创造和体验。
由于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性,本质上,所有元间都只能附着在具体的物质载体上,但是,物质载体本身却有各种不同的性质。
可以根据元间需求品所附着的物质载体形式对元间需求品进行分类。
1、直接附着在物质载体中的元间需求品。
DNA人的元间需求品,直接就是它所指向的物质实体本身;
身体人的元间需求品只是物质实体中的元间成分。对于物质实体的依赖与附着也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形:一是直接等同于物质实体,这时元间需求就是物质需求;一是仅仅只有象征意义,最低限度地依存于物质实体。例如,玉米碴子粥和牛奶是两种早餐,满足不同的物质需求和元间需求,元间需求品直接附着在物质实体上。但是,如果要用这两种早餐来比较两个消费者的身份差别,那么,早餐里就附着了感官和文化层面上的元间需求,开始,可能用牛奶作早餐的人显得更阔绰,后来又正好相反,口味饱和了、变化了,文化环境改变了。这种感观层面、文化层面的元间需求与特定物质载体本身性质的直接对应程度已经逐层弱化了。
身体人元间需求的实现要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两种途径。
从自然中直接获取元间需求品,就将作为需求目标的元间实体从大脑转移、投射到了这些对象之上,对象作为需求品的同时,还作为关于需求品的记忆标志和载体,元间需求对象开始有了外在的依托;改造自然资源,创造了新的需求品,元间需求的依托也就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当这些物质需求品之中的元间成分越来越多,直至达到极限状态时,物质媒体的性质开始变得无关紧要,物质作为需求品和作为元间载体的功能被明显区别。
2、附着在人际关系和行为中的元间需求品
借助媒体,元间实体可以在主体间、在社会中、在所有大脑之间方便地记忆、转移、交流和传播,所有的这些物质媒体就成为元间需求品的镜像和依托。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具有物质性和关系性这样两种性质,是人际关系的主体。但是,人际关系本身不是物质实体,人的行为本身不是物质,仅仅是依存于物质载体之上的元间形式。
人际关系的特定形式是人际关系的不均匀凝聚,是离开物质载体更远的另一层次的一种元间实体。对于人际关系的需求是一种元间需求,例如,“引起他人注意”、“在气势上胜于他人”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甚至是一种基本需求。但是,这种元间需求只能以人际关系本身作为载体,是把一种元间实体作为了另一种元间实体的载体。因此,对于一种特定人际关系形式的需求只能在特定的人际关系环境中获得与实现。
同样,行为本身依存于物质载体,但是行为在作为元间实体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另一层次元间实体的载体。例如,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个行为,第一个层次是各种物质的一个集合以及演变过程,第二个层次是一种行为,第三个层次是这种行为之中携带着的人际关系的需求与实现。这个动作只能由秦昭襄王亲手所为,才能使蔺相如满意,才能实现赵王的元间需求,除此之外没有意义。一个人所获得的荣誉和尊重也只有在这个人所生活的人群和场景中才有现实意义,是依存在这群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局势中的一种特定形式,离开了这个环境就失去了意义。
3、附着在脑神经联系方式中的元间需求品
与其他心理体验一样,心理需求作为一种元间实体也依附于大脑神经细胞这样的物质实体相互间的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之中。同样,这种联系形式本身不是物质,而是元间实体。
除了以实现生存为目标并直接指向物质需求品的欲望之外,还具备诸如希望在群体中获得尊重和名望的需求、竭力生存的意志、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当前困难的冲动……,等等无数的元间需求。这些物质和元间的需求目标来自先天和后天这样两个源头。首先是来自DNA之类遗传信息中的先天指令,根据这些指令,大脑神经系统形成了相应的结构,以这种结构方式表现先天元间需求,指挥身体人具体实施这些指令,成为这个人的先天行为方式;其余的是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元间实体,是一种被记忆了的目标性元间实体,也作为指令系统中的一部分,成为决定这个人行为指向的重要因素。
获得了某种需求品就能产生相应的快感,大脑中所记忆的先天和后天需求品,并不都是具体需求品本身的形式,许多是具体需求品的契合形式或抽象形式,或者是这些需求品所能导致的快感的形式。
4、附着在传播媒体和“智能物质”之上的元间需求品
所谓智能物质,是被元间化了的物质,是人创造的新的物质层次或新的物质形式。例如电脑游戏软件。脑神经细胞本身就是一种被元间化了的物质,不过这仅仅是可以被元间化的众多的物质中的一种。就如同可以用火柴棒、继电器、晶体管门电路、射流技术、DNA分子、齿轮组等等无数种不同的物质实现同一个逻辑运算一样,许多物质都可以被元间化,被智能化。可以用我们的元间能力去同化这些对象,用来帮助我们实现海量的记忆和高速、复杂的运算。
我们的元间需求可以附着在这些被不同程度智能化了的物质载体之上,这没什么稀奇,就像把一个想法记录在纸上一样,对象只是被元间化、被智能化了。事实上,要不是出现了纸和笔,仅靠人天然的记忆和检索能力,现代科学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要实现复杂的自我意识,将自己的某个想法作为稳定的思考对象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如果把它们转移出来,记录于外在的媒体上,就能获得更稳定的记忆和更方便的检索,更容易实现自我意识的对象化。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这些原先被元间化了的外在物质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生成新元间能力的主体,甚至可能具有自己意识自己的潜质。当一个系统拥有的单元数目足够多,互联数目足够多,所有单元都能实现充分的自由互联,这时,这个系统和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相似模式的体系了。或者可以说,我们的大脑只不过是普遍联系模式的一个特例罢了。这些新兴的智能主体和我们的关系就会像另一个人一样。果真如此,我们就不得不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她了。既是智能的主体,就可能具备自己的元间需求,我们甚至可以像人与人之间那样与其交换元间需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