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33 0
2016-03-25

【前言 】

2015年的中国股市,留给大家太多的意想不到,值得每个投资者铭记。

清查股市配资引发雪崩效应,千股跌停屡屡出现,2个月的时间,上海指数从5178跌至2850,券商出资救市、禁止大股东减持、暂停融券交易、限制股指期货交易等一系列救市政策频出。

12月沪深交易所及中金易所发布指数熔断规则,结果2016年新年伊始,就接连2个交易日触发熔断后被立即取消,成为最短命的股市规则。

说以上这些事情,是为了大家可以重温一下中国股市,认识到我们的A股市场距离海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差距还很大。

接下来,转入本文讨论的正题:战略新兴板。


【大事记】


  • 2015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加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
  • 2015年5月19日举行的“上证2015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就该所建设战略新兴板的意义、紧迫性、境外经验等方面做了主题演讲。
  • 2015年6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
  • 12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会上指明了2016年证监会关于直接融资的五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积极发展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丰富市场层次,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明年“战兴板”一定要推出。
  • 2016年3月16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删除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这一表述。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于金融市场体系是这样表述的:“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新三板、创业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


【正文】

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在近一年时间的政策暖风频吹下,却于两会期间发生变故,也许有人会觉得错愕和意外,但是我们其实结合2015年的股市表现、2016年2月证监会主席的换人来看,就能感受到其实是必然的结果。

我的看法是,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并不适宜、也不需要推出战略新兴板!


首先,战略新兴板在多层次证券市场的构建中,位置尴尬。

战略新兴板的根本出发点,是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推动各产业创新发展,为新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提供资金引入,培育一批在国内和国际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带动我国经济转型。

我们看看国内目前证券市场的组成,有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市场有上海深圳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已经从企业的规模、经营和利润情况划分开了层次。
战略新兴板从设计上看,是处于创业板和新三板之间的位置。能够满足战略新兴板上市的企业,完全可以先上新三板市场来获得股权的交易和资金的筹措。而新三板市场在曾经风光一时之后,各路投资者也重新冷静审视其市场价值,新三板交易情况的低迷、较差的流动性、价格的更大波动性等特点,表明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回归理性。
而如果勉强将经营能力介于创业板和新三板之间的企业推上市,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较难估计和预测。我们从现有场内股票动辄千股涨停、千股跌停的较大波动性就可以想象,如果市场追捧其未来的高速发展预期,此类企业股份必将受到各类资金追捧,价格波动远较其他几个板块市场要大,而且由于企业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其业绩也将会受到国内国际市场、行业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各类因素影响更大,对于我们奉行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宗旨,恐怕将会带来更大的难度,也将会更增加市场的投机行为,这也必将是推动新兴板出台的政府机构所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战略新兴板的生长土壤尚不具备。
1、股票发行的注册制尚未实行。
从已知的信息中我们看到,新兴板计划是按注册制方式来IPO。目前,注册制虽然已经通过了人大授权,但是更实质性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尚未见到,注册制实行要涉及到现有证券监管规定的诸多调整,从熔断机制的推行教训上,我们的政府机构一定会更加慎重,对于细节设计会耗费更多精力推敲,不会再犯冒进冲动的错误。
2、退市机制还未形成。
中国股市诟病已久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严格执行的退市机制。虽然已经有明确的退市规定,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的ST股票在走到退市边缘的时候,通过重组、资产注入等形式改头换面,从垃圾跃升为新星。每年数百个企业上市,却仅有极个别被退市去了三板,与美国等成熟市场上市容易、退市也容易的情况相比,我们的A股市场畸形可见一斑。新证监会主席上马后,*ST博元已经成为第一个被退市的企业,数十家上市公司被拉入黑名单的市场传闻,刘主席对于退市问题的态度必然是坚决的,但是究竟执行力度如何尚需要时间来检验。新兴板的公司经营风险更大,将来必然也必须要有大量的退市公司,没有退市机制的保障,这恐怕只会是带给我们市场更多的泡沫和投机。
3、监管水平有待提升。
对于有着明确、严格信息披露规定的现有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股评黑嘴、高管违规交易、虚假报表等行为屡见不鲜,我们的股民对这类情况早已深恶痛绝但却还是屡屡不绝于耳的出现。对于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券商、投资机构等各方的违规行为,我们的监管水平似乎还远未达到能够及时发现、严厉惩处的地步,无论是对信息披露的规范管理还是违规交易的及时发现,甚至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都无法让投资者满意,相反却总会有上市公司因为违规事件而乌鸡变凤凰,哗然一片。我们的证券市场监管水平(不仅仅是证监会),真的还需要且行且努力啊。
4、市场参与者构成情况不适宜。
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依然是以中小散户为主体,机构投资者比例虽然在近些年一直在增加,但是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这个状况与我国投资机构的管理不成熟也有关系,公募和私募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机构在市场参与过程中的作用,与稳定市场波动、为客户提供收益的目标还有差距,反而常常成为助涨杀跌的背后推动,一方面是其内部管理的不规范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现有投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基金扎堆买股、保险屡屡举牌等现象就是实证。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其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毫无疑问会较高,需要具有雄厚投资分析团队、可靠风控管理能力的成熟机构的市场参与,通过实地调研、程序化交易等手段来甄别良莠,而我们的中小散户投资者由于自身投资水平、信息获取劣势等特点,将可能造成更大的资产波动(主要是损失)。

此外,战略新兴板更像是上交所谋求上市公司结构调整的考虑。
从深交所设立中小板、创业板以来,企业规模较小、经营获利能力较弱的,都必然选择了深交所上市。而上交所仅有A股主板,曾经有较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新股在上交所发行上市,因为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上市。这一直以来如何开拓中小企业、吸引具备爆发潜力的发展初期企业,使上海市场的股票类型也兼有主板与中小创业板,都一定是上交所在思考和谋划的事情。当然,抛开阴谋论的思路,上交所这样的规划如果不是为了某些利益的话,那将为中小初创、创新企业谋求上市的途径多了一个,一旦能与深交所形成互补、竞争的格局,那对于真正具有发展潜力、急需上市的企业来说,可能会多了一个选择(当然,也许在贴了七大产业、创新标签后,就只能选上海市场了)。但是,如果站得更高一点,将深沪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都融入一盘棋,我觉得还是不要浪费资源再开新兴板了,虽然战略新兴板被赋予了这样的使命: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重点支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大发展领域企业,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国家其他相关产业规划确定的新兴产业,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公司治理创新等其他创新型企业。作为一个仅具有普通语文水平的我来说,以上定义中我不太懂得如何与中小、创业板来区分,只是这里多了好多的修饰语、定语,但归根结底还是中小企业。

【结束语】
作为一个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我目睹了中国证券市场不断的完善发展,也见识了资本市场逐利本质带来的各种怪象,我真诚地希望和祝愿(相信每个如我这样的人都会这样)中国的证券市场走向稳定和成熟,真正发挥调配资金配置的作用,让我们的企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性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