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596 1
2016-03-28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于面临评职称的人来说,传递出不少好消息!例如说“论文在人才评价机制中比重将降低”。从而引发论坛内的大量讨论,见帖子:https://bbs.pinggu.org/thread-4499622-1-1.html

其实,大家都误解了中央的这一文件,我建议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一事情。当然这本质上就涉及高级讲师(授业)、教授(授业、专业建树)、研究员(专业建树)之间的区别了。

说论文在学术评价中不重要,那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本质上也是国内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造成了。不过随着国内学术评价体系与国外的接轨,一切都将转向正规。
因为“教授”是一个特别的称谓,我们首先看一下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教授”。为什么教授与“高级讲师”及“研究员”都不同。
教授是本质上介于”高级讲师“与”研究员“之间的一个称谓,说明了其具有”讲课授业“和”专业建树“的双向功能。教授的专业建树往往以论文或者专著的形式呈现。教授本质上也不是由行政机构评价,而是由国内外广泛的同行进行评价。所以一个问题出现了:你不发表专业论文展现你的思想,国内外同行又如何能够知晓你,如何评价你。
事实上,按照正规的教授评价方式,国内的评价方式本质上还是有待完善的。所以常常有一个教授在国内被认可,但国外同行却不知其所以然。一个好的教授,应该是在哈佛是教授,在牛津是教授,在东京大学是教授、在北大、清华也是教授、在世界上排名前50的大多数大学都应该是教授,而不应该具有地域的限制。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你不发表论文,不刻苦钻研问题,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说论文不重要,那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你不发表论文,其他热爱科研的人仍旧还是会发表论文,会赢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我想最终”谁才是真正的教授“是毫无悬念的。
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很多科学家在论文”不重要“的时候一样发表了论文,比如冯康发表”有限元“论文,陈景润发表”2+1“论文,陆家毅发表”组合数学“论文,等等。这些学者后来皆建立了国际声望,我想就算有人想不认他是教授,国外同行也不答应。要知道在学术界,发表才是硬道理,你不发表别人也会发表。
事实上,发表论文也是”教“,如果你仅仅只是上课,上一辈子课也可能只能教会100万人,但是如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那么读者可能就是1000万,而且论文的逻辑显然比上课时要严密一些,上课后总会感到一些东西没讲到。

所以欢呼论文不重要显然是对学术传承认识存在偏差的人。你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十年不在国际前沿上做突破,不发表论文,那么国际上还有几个人可以记得中国学者。当你出国访问的时候,又会得到几个国际同行的尊重。又有几个国际同行愿意邀请你过去。

中国古代向来崇信儒教的传道授业,但不重视论文发表和”越矩(标新立异—即创新)“,所以2000年下来,西方迎头赶上,并在19世纪的时候全面超越中国。这与西方强调成果发表与分享是极其重要的。

其实好好想想就知道了,以后的教授评价是走国际化的路线,不重视发表论文可能吗?

中央的这一文件只是强调了论文质量而非论文数量,强调的是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已,而非简简单单的看数量。仅此而已。
话又说回来,如果你不努力钻研和破解前沿科技问题,又如何担得起”教授“称誉,又如何担得起中华民族百年奋斗至今对你所期许的希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3-28 13:24:21
“话又说回来,如果你不努力钻研和破解前沿科技问题,又如何担得起”教授“称誉,又如何担得起中华民族百年奋斗至今对你所期许的希望。”

对于民族、社会之类的东西,没有兴趣谈。

但是问题在于,假如降低了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那就得提高其他东西的比重,要么是教学,要么是行政,要对这二者进行客观衡量恐怕比论文还难。众口难调,最后恐怕还是只能看论文看项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