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能正确归纳和推演社会普遍群体的逻辑,其实是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的,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往往会因为少数脑残或者天才,就被改变,所以最终的结论是社会群体的推演其实是无法预测的。而且移动化更是加剧了这个进程的不确定性。
我们其实要放到更高的维度去看一些社会学层面的问题,统计学讲究的是基础群的样本覆盖,隐含的意思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测算,发现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其实都是按照某一种规律前进的,也就是这个部分的人群,过去如何前行,未来也一般会如何前行,例如平时早晚会有高峰,例如周末CBD的人群就是很少等等,反映的都是社会人群是行为逻辑是可推演,可计算,只要数据量足够大,基本上行都是可以推演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性前提。一个是社会现实的基础未发生大变化,另外一个是你所应用的群体,必须是样本的主体之一。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平时早晚会有高峰是因为我们都是朝九晚五上班的逻辑,但是如果明天战争来了,还会是如此呈现现状么?必然不是,战争把原先的社会基础给打破了,人的行为逻辑必然也就发生改变了。在按照过去的数据推演都处于无效。第二个案例,更简单你如果用早晚高峰去预测我的行为逻辑,那就基本一点成功可能性也没有,因为我都是白天睡觉,晚上上班,我就属于样本分析群体里异类,属于那部分不呈现样本分析的群体性特征的人群。
我们从这两个基础逻辑推演一些基本的情况,第一个是那些打破基础性环境的所谓黑天鹅事件,频繁么?可测么?我自己感觉第一是不可测,第二是越来越频繁,总结归纳起来的事情,其实是未来的社会处于群体性的可预测的事情会越来越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之后。从而使得带来的社会管理难度极大的增加。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类其实骨子里还是个原始部落族长制社会,这种社会的特征是需要绝大多数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然后依附于此来进行生产社会作业的,如果你不具备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就会被一种称之为法律或者道德的东西,必须迫使你不认同也要按照这种规则做事情,总体形成了主流价值观的趋势,你只有接受和不接受的权利,这就构成了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可以被大部分推演和归纳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共同性的生活习惯,很多生活习惯是被强加赋予的,并不代表认同。
在过去的社会里,你如果是一个生活在群体性特征下的异类,你的前途基本上很渺茫,会被不断的边缘化,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当然这个还算好,如果你要反对这个主流价值观,你的下场一般就是哥白尼之类的了,也就是说你一旦被主流价值观抛弃,只能自生自灭,如果反对主流价值观,则一般死路一条。当然也有极个别的成功案例,就是被边缘化和不认同后,通过它自己的努力也好,运气也罢,不但活下来了,也活的挺好,但是毕竟这样的人,真不多,我看到的只有希特勒一个人。一个被抛弃的牢犯,成为了另外一个国家的精神领袖。
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其实这种情况不是的,一个被自己原先所在的群体给边缘化的人,他通过互联网或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往往,也能找到另外一个群跟他一样被群体边缘化的人,然后两个人一拍即合,还能构建一个新的群体,不但没被边缘化,发现还可能过的更好,人数更多,反过来还能骂你是傻逼,所以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其实是极大的改变了社会生存群体的分化,使得什么呢?使得群体性行为可能越来越不容易被加以预测,社会更趋向多元化的分布,主流价值观会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价值观会出现。使得整体性的行为的预测难度加大,每个群体可能都可以被预测,都有意识,但是整个叠加之后的社会群体的预测难度却很大。
其实,这个结论是可以下的,我们以前一直拿好的,不好的,对的,错的来衡量,我看现在这个论断,基本上不需要了,以后只有是否适合和接受的价值观,绝不存在对错与否的价值观,而且大家对于社会的所谓的价值认定也出现极大的分化,你认为很没价值的东西,在互联网的时代,就是有人会认为是及其具备价值的。例如成功学,社会的群体中,认同的人不比批判他的人少,我们觉得毫无用处的成功学,所产生的吸金能力,远远大过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以前我们的社会讲究什么?讲究规矩,例如播音员要字正腔圆,写文章要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现在发现不是了,你普通话越不标准,得,观众还越喜欢,你文章写的没人看的懂,得,无数少男少女为之疯狂。《小时代》这种广受追捧的情况,在未来还会越来越多,反映出的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社会都寻到跟他一致的群体来与之匹配对应。原先的很多东西都会被打散,这里的背后表现的就是所谓样本分析群体的分析难度极大,估计都很难够得上足够多的样本覆盖。
我昨天说,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吵架的成本,傻逼遇见二逼的机会大大增加,以前找个人吵架也挺难的,现在其实挺容易,随便放个屁都能臭到人家,不吵架也难,而且最关键是看客也多,就喜欢看你们吵架,边上还推波助澜的让你们吵架,也一定程度帮助助涨了吵架的风气。
所以未来的社会会呈现现代社会的部落制,非集中式的社会,大一统的社会可能会进一步在价值观上分化,呈现出个体都是有意思的,但是由于大家的意识不同,所以呈现了整体的无意识,社会的前进方向更具备随机偶然性了,这里面其实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被打破之后,社会管理可能会成为一个极大的问题,必须要随之做很多调整和适应。昨天本来想给胡舒立老师发条短信,最终还是没发,据说现在不少人攻击他的文章是诛心之作,我想说的是,未来这种价值观分化和差异带来的攻击必然是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什么事情都要郁闷下的话,那就彻底别干正事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它去,像我文章发完基本不看回复,省得闹心,事事当真,你还活不活了?!
互联网出现,最大的好处是打破权威,原先的造神方式,在过去很有效,但是未来必然是无效的,因为获取信息途径和价值观分化在加剧,集中式的膜拜很难出现了,但是打破权威带来的无权威社会,也是很可怕的事情,人类骨子里是需要管理和约束的,有对缺乏规则的天然恐惧,如何有效地管理,在无权威的社会,难度则大大增加,很考验政府管理,行政管理的难度,而且我相信未来群体之间的进一步分化,激烈对抗,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带来的最大问题可能是社会对抗进一步升级,这个是极大的社会问题。需要警惕。
还呈现另外一个特征是什么呢?是不可测事件发生的频发性,其实,我上次在复星的演讲里大概提过一个观点,就是到底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一般社会有三种人构成,天才、脑残、普通民众,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普通民众,天才和脑残都是极少数人,而且我个人认为骨子里都是一类人,都代表了人数极少,却行为方式极为不可测的群体,而且一般都是结果论的,成功的叫天才,失败的叫脑残,他们有的莫名其妙搞了次二次大战,直接影响了世界格局,有的莫名其妙被苹果砸了脑袋想了个地心引力的说法,直接改变了人类的进化方向,他们都代表了与众不同的群体,由于人数的极少,使得他们的行为方式无法推演,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想要干什么的。
所以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都认为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现在我不这么看,我感觉要么社会要么是天才推动,要么是脑残推动,但是肯定不是普通人推动,单纯从基因进化角度也就能理解了,我们发现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搞死别的物种的过程,而这个搞死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很很重要,基因是在进化过程中能打败别人,取得绝对性优势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基因突变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映了突变之后的个体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那个群体,它展现出了更高层次的技能,从而能给绝大部分的群体创造了一个进化的方向,并且带领了群体走到了这个过程中去,这个突变,为什么叫突变,本身就是反映了随机和不确定,突然而来不知道怎么就有的变化,就是突变。而反映,这个群体通俗解释来看,要么就是精英或者就是脑残,人类社会演变到现在,必然是这么个路径的,所以,我也一直不认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必然的,因为突变的不确定性必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会走到这一步,在另外一个空间,可能并不是人主宰地球。
这里面在阐述下去,我们还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人类的进化并不是按照最优进化的,从进化通道来看,基因本身也会同时出现多种方向,并不是最先进的基因决定了进化的方向,方向的决定往往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适合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很多来自外界的不确定性,所以,大量的事情是非必然的。最能代表这个问题的是恐龙的灭亡,恐龙的灭亡,很大程度是因为小行星的碰撞,这个突发的偶然性的外部性因素,使得统治了地球近1.4亿年的恐龙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全部死去,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恐龙就此灭亡,地球的进化方向转向了。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推导出这些偶发性的外部因素,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任何影响。
人类的进化过程必然也是如此,前进是必然的,如何前进是偶然的,我们看到的天才也好,脑残也好,莫名其妙的做个决定,直接决定了人类的进程,而区别于普遍性群体的这些天才和脑残,我们现实中发现,他们恰恰是无法进行数据推演的,为什么?因为样本分布太少,数据必然是不够多的,无论你怎么推演,你都无法搜集足够的数据来进行这些特定人群的未来行为逻辑。
这里归纳的逻辑核心就是链条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话,要能正确归纳和推演社会普遍群体的逻辑,其实是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的,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往往会因为少数脑残或者天才,就被改变,所以最终的结论是社会群体的推演其实是无法预测的。而且移动化更是加剧了这个进程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