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080 2
2016-03-31
施一公弟子杭婧:通往剪接体结构的三年之旅

2015-10-10 周诗宇 李凌杉  小五爷园已收藏




【五爷按】胜利的曙光乍现,却远远不是她们该休息的时候。施一公教授的博士生杭婧,在《科学》周刊上以共同一作发表文章。但正如她所言“发布会结束后,走出屋子,门被关上。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没有窗户没有门的屋子,开始全新的摸索。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这一场攻坚战的胜利,只是她追求真理旅途的第一站。


文/周诗宇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生一年级

   李凌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系本科三年级

[size=1em]

8月21号,《科学》周刊发表了施一公研究组的两篇长文,整个分子生物学界为此欢呼。得知文章被采纳时,作为共同一作的杭婧不禁流下了眼泪。在文章发表前的一个多月,杭婧和组里的其他学生,与施一公老师一同,每天埋头工作14至16小时,常常在实验室熬夜到一两点。杭婧的膝盖不太好,不能长时间站立,在实验的间隙,她有空就会坐下来休息。论文的发表,意味着这黎明前的黑暗终于结束,他们抓住了胜利的曙光。


这两篇文章题目分别为《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是世界上首次捕获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为生物领域的核心机制“中心法则”添上了又一块拼图。此前,关于中心法则其他机制的两次结构解析都分别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次,成果属于年轻的“85后团队”,施一公老师的三名学生是共同一作,施一公老师为通讯作者。


[size=3em]
[size=1em]杭婧在做实验时有些强迫症,所有的实验用具都需要用水反复清洗,然后用酒精擦拭得干干净净才敢用。

2011年保研时,杭婧却险些与施一公老师的课题组擦肩而过。由于联系较晚,她没能及早在毕设期间进入实验室学习。大四毕业后,她七月份就来实验室开始工作。[size=1em]
[size=1em]入组后,杭婧被分到了剪接体解析团队,对于该课题,她隐隐有些担心:“国内外有很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都在这一领域里探索了多年,我们进入的时间不长,没有太多经验,真的能够做好这个课题吗?”这是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竞争对手是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老牌研究机构,而杭婧所在的团队中只有即将毕业的周丽君和周雨霖。当时的杭婧只是模糊知道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对其难度并未量化。凭借着对于生物的喜爱,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狠劲,杭婧接受了任务,乐呵呵地跟着师姐查文献做实验。
[size=1em]
[size=1em]与师姐们一样,杭婧一般早上8、9点到实验室,晚上9、10点离开,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杭婧随时跟进领域内的科研进展,平均每天阅读2~3篇文献,获得新的灵感,然后在理论框架下进行实验。[size=1em]
[size=1em]杭婧在做实验时有些强迫症,所有的实验用具都需要用水反复清洗,然后用酒精擦拭得干干净净才敢用。实验中,任何试剂混合在一起时,杭婧都要反复搅拌20次以上才放心。因为生物学实验需要十足的细心,其通常有很多步骤和众多反应物,弄错一点就得从头再来。她的强迫症虽然粗暴,但也减少了实验中可能犯错的地方。即便如此,错误还是无法避免。有时在做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杭婧会忍不住和同学聊天,聊着聊着,回过神来,发现忘记反应物加到哪了,不得已只能重新开始。她说,“最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错误最多只能犯一遍,要积累经验,不能屡做屡犯。”
[size=3em][size=1em]这种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头脑风暴,让杭婧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取得许多细节上的突破。
2013年12月起,一年半时间内,组里没有发任何文章,而其他组都争相发表着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杭婧知道,对于自己的课题来说,一年半的蛰伏并不算长久,但是作为课题的实际负责人,杭婧内心还是抑制不住地焦虑,无形的压力一直笼罩着她。在这段时间,她经常去综体健身房上操课。NTC和普拉提是杭婧最喜欢的两个运动,在身体的放松和舒缓的音乐中,思绪变得清澈,焦躁情绪渐渐得到平复。杭婧不再盲目向前做实验,而是停下来,总结过去的实验和数据,为未来寻找新的方向。[size=1em]
[size=1em]实验遇到瓶颈时,杭婧常常能在组会中找到灵感。施一公老师的课题组和颜宁老师的课题组一起开组会,组会上,施一公和颜宁两大“BOSS”毫不放过学生报告中的每一个问题。有时,两位老师也会针对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从而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听报告时我喜欢换位思考,想象别人实验中的问题被自己碰到会怎么解决。”这种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头脑风暴,让杭婧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取得许多细节上的突破。[size=1em]
[size=1em]在不断地尝试之后,团队成员们仍然怀揣希望,携手向前。杭婧和万蕊雪师妹一起攻坚,随着白蕊、张晓峰的加入,他们“四人帮”各攻一个方向,精诚合作。随后,博后闫创业加入,主要负责后期数据处理。实验按部就班地进行,没有人知道这个小组未来能做出什么成果,但他们却始终觉得,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回报。
[size=3em][size=1em]但是真正拿到了第一流的结果,杭婧开始担心组里的成果被国际上其他团队抢先发表。
2015年4月份,奇迹发生了。[size=1em]
[size=1em]施一公老师预期将剪接体分辨率做到20多埃就已经很好。但在某次计算中,闫创业惊讶地发现分辨率做到了12埃。想着再算一算是不是能进10埃,以闫创业师兄为主,他们又尝试着进行了新一轮计算。几天之后,分辨率到了7埃,然后再到5.3埃,3.6埃,一次次地刷新着世界最好记录。结果完全在预料之外。杭婧和组里的其他人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分辨率不断提高,只得一遍遍惊叹。在整个4月里,杭婧觉得自己像是做了一场梦。[size=1em]
[size=1em]即使是取得了如此梦幻的成果,杭婧也不敢怠慢。杭婧心想,“既然我们能做得如此顺利,那么国际上的其他团队也能够顺利做到这一步。”在拿到结果之前,杭婧倒没怎么紧张,想着反正没有成果,也就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但是真正拿到了第一流的结果,杭婧开始担心组里的成果被国际上其他团队抢先发表。[size=1em]
[size=1em]分子生物学领域一向是只争第一,没有第二。[size=1em]
[size=3em][size=1em]长时间的熬夜,使得杭婧偶尔也会突然间感觉眼前发黑,缺氧呼吸困难。这时她放下实验,赶紧吃几口零食补充血糖,才慢慢恢复到正常心率。
正是论文成文的这一个多月,成为了杭婧压力最大的时候。手握开创性的成果,这时不仅要和时间赛跑,还要想法设法把成果完美地展现出来。为了清楚介绍课题背景,杭婧总共搜集、整理了两百篇左右的参考文献,把这个领域相关的文献都翻出来重新研读。课题的历史发展,反应的流程、产物都需要了如指掌。[size=1em]
[size=1em]她也真切感受到了好的身体对于一场“攻坚战”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施一公老师也经常和杭婧们一起熬夜到深夜一两点。某天夜里,还在写论文的施一公老师忽然尾椎抽筋,一动不能动。休息了一会缓过来后,施一公老师起身在办公楼里快走了好几圈,终于才渐渐恢复。长时间的熬夜,使得杭婧偶尔也会突然间感觉眼前发黑,缺氧呼吸困难。这时她放下实验,赶紧吃几口零食补充血糖,才慢慢恢复到正常心率。[size=1em]
[size=1em]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杭婧的男朋友章程一直陪伴守候着她。几乎每天夜里,章程都会等杭婧回到宿舍,给他打电话报平安之后再睡。本科时,两人在武汉大学相恋,至今已五年。研究生时,两人同城异地,杭婧最忙的时候,一个月才能见一次。尽管不能陪在身边,章程还是很好地完成了“家属后勤保障”工作。章程理解女朋友的辛苦和压力,平时尽量少去打扰她的工作,而是随时待命,听她倾诉,陪她聊天。章程很为杭婧感到骄傲,在别人面前他都声称“和女朋友合砍三篇cns(cell,nature,science合称)”。

她对这种生活非常满意,虽然辛苦与压力缠身,她却乐在其中。平时的她,喜欢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养小动物,把它们融入自己繁忙的生活中。


“我本科时候尝试过许许多多的社团、工作,到了博士期间,却只想要安心做学术这一件事情,我也感觉很快乐,不会后悔。”


[size=3em][size=1em]论文发表后,她选择了一个更富挑战性的方向,继续在剪接体这一领域开辟新的疆土。
论文发表后,杭婧和组里其他人都成了大红人。同行的祝贺邮件一封接一封涌入她的邮箱。朋友圈也被相关新闻刷屏。论文发表后的第三天,重大成果发布会在主楼接待厅举办。发布会上的杭婧身着一袭红色连衣裙,面带微笑。

然而,杭婧并不希望面对公众,她觉得做研究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干活,用成果来说话,而不是靠人去讲述。论文发表后,她选择了一个更富挑战性的方向,继续在剪接体这一领域开辟新的疆土。


于杭婧而言,胜利的曙光乍现,却远远不是她们该休息的时候。正如她所言“发布会结束后,走出屋子,门被关上。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没有窗户没有门的屋子,开始全新的摸索。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4-1 00:24:35
马屁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 09:00:23
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