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6-4-5 11:39:43
管理世界 经济研究 在国内作为学术旗帜存在,党政宣传作用略重,注重基于国际理论前沿,并结合国内实际,提出一些研究主题,得到指导建议。同时,SSCI/SCI更多注重学术交流,理论突破即可,理论创新在论证严谨的基础上差不多就可以录用。也就是说,两者定位不同,放在一起比较好像不合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2:04:23
宁静的城np 发表于 2016-4-5 11:39
管理世界 经济研究 在国内作为学术旗帜存在,党政宣传作用略重,注重基于国际理论前沿,并结合国内实际,提 ...
仁兄分析的很到位。当然,做到理论创新和论证严谨(尤其是前者)其实是非常难的。国内期刊,包括顶刊,往往理论创新是硬伤,很多人将国外学者的东西改头换面甚至直接抄袭之后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3:32:47
宁静的城np 发表于 2016-4-5 11:39
管理世界 经济研究 在国内作为学术旗帜存在,党政宣传作用略重,注重基于国际理论前沿,并结合国内实际,提 ...
说的到位,有的SSCI也不是很难发。两类期刊定位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3:58:41
aronson 发表于 2016-4-5 12:04
仁兄分析的很到位。当然,做到理论创新和论证严谨(尤其是前者)其实是非常难的。国内期刊,包括顶刊,往 ...
那就要问两个问题:什么是理论创新?多大程度创新才能被接受?其实,看看很多SSCI一区 二区的文章,研究主题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但是就是抓住了Gap,如果拿到国内,C刊有很多都不一定接受(有点夸张了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4:08:53
说的有道理,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4:10:00
Airbus380 发表于 2016-4-5 08:57
各位误解了“中国经济问题国际化,现代经济学本土化“的含义了。”中国经济问题“国际化的意思是像当年80年 ...
之前我误会你的意思了。

你这次说的我很赞同,事实上各国要素禀赋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经济体,各国必须结合自身禀赋特点进行发展,学术探究也是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4:25:42
这两个期刊有英文版了吧,我记得管理科学、管理评论、管理工程学报,已经有英文版了。好像管理世界有英文版的,我找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4:46:52
宁静的城np 发表于 2016-4-5 13:58
那就要问两个问题:什么是理论创新?多大程度创新才能被接受?其实,看看很多SSCI一区 二区的文章,研究主 ...
国外较好期刊的很多论文放到国内普通C刊都发不了的情况确实是很常见的。
国内学者重复国外的研究,只要自己别在论文中说出来,就很容易发表,因为国内审稿人整体的素质和审稿态度都还不尽如人意。
国外大多数审稿人对文献都非常熟悉,即使不熟悉也愿意去查;他们有些人审稿时可以具体到某篇文献的某一句话。如果一个研究没有理论贡献,只是在做重复性研究,就很难获得国外审稿人的认可。当然,如果一个研究确实填补了gap,因而有理论贡献,即使只有一点,都可以。所以我所在的工商管理领域,一些国际牛刊上有些论文可以只有一个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4:51:41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一个研究者的创新能力较强,国外期刊就更有把握。国内一些顶刊的编辑口味,把握起来很困难。与其天天揣摩他们的心思,不如将心思放在思考理论创新和找gap上,然后投给外文期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5:09:23
hdflhj 发表于 2016-4-4 20:02
你有听说过俄罗斯经济问题国际化、印度经济问题国际化、巴西经济问题国际化吗?
苏联的问题就国际化过。中国为什么不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5:46:43
鞠gt 发表于 2016-4-5 15:09
苏联的问题就国际化过。中国为什么不能?
国际化就是世界上的经济学家都关注你,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的主编
匹兹堡大学的Berkowitz就发表过关于苏联,以及东欧的转型国家的论文。
如果5大杂志越来越多的论文关注中国经济,那些top field ,比如journal of labour econ
关心中国的劳动力市场,JIE关心中国的国际贸易,JME关心中国货币政策,还有JPUE关心中国的税收财政。
这才是中国问题国际化。
但是前提是中国越来越强大,经济规模增加,国际上的学者才会对你感兴趣。一个例子就是为什么80-90年代,这么多知名学者都在讨论东亚奇迹;一个反例是:为什么太平洋上的小岛的经济很少有外国研究者关心,是因为经济体太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17:04:48
不好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5 22:52:57
中国自然科学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远小于中国社会科学与世界一流的差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6 07:20:04
苗虚 发表于 2016-4-4 20:27
客观讲,中国自然科学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远小于中国社会科学与世界一流的差距。而且涂获诺奖属于绝对的 ...
这主要是制度环境造成的。自然科学不涉及意识形态,所以……
其实还是那个“钱学森之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6 07:24:52
auirzxp 发表于 2016-4-4 16:26
这还用问,当然是《管理世界》更有影响力了...以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为例 ...
国内的评奖,当然如此了,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中国特色”。
问题是,要去拿国际上的大奖,这种特色也管用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6 14:43:52
不得不说,这种问题的提出,是经管学科的悲哀,经济尤甚。

苏联犹太数学家-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莱猜想的三篇论文,至今放在预印本文献库李,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但他已经获得菲尔兹奖和MIT、普林斯顿的教授职位邀请。也许更令国内经管同仁接受不了的是,这三篇文章没有经过同行评审,且志愿者还没完成验证工作菲尔兹就已经颁给他了(他没要)

类似的例子还有望月新一。他关于ABC定理的证明,同样没发表,仅仅贴在自己数学系的主页上,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他的历史地位。
一流成果,即使用本民族语言发表在国内杂志上,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全球化之前更是如此。
如果你能证明黎曼猜想,即使用东北话发表在没有刊号的铁岭师专内部学报上,菲尔兹将和克莱数学研究所的100万美金悬赏,肯定跑不了。
评价一位科学家(工程师),看他做了什么。评价一位经济学家或商学院教授,看他在哪些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
高下立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6 23:17:07
鞠gt 发表于 2016-4-6 14:43
不得不说,这种问题的提出,是经管学科的悲哀,经济尤甚。

苏联犹太数学家-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莱猜想的三篇 ...
您的想法跟俺的不谋而合。伟大、光荣、正确!

-------------------------
在芝加哥拿终身教职,不是简单地数几篇论文,发在什么级别杂志的事情,必须是这个领域全世界的领军人物。有一大堆顶尖杂志论文,以往在芝加哥没拿到终身教职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以中文发表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都可以在芝加哥数学系拿终身教职。经济学因为内容实在太空洞,而大家又都要混饭吃,必须比出个上下高低,所以就只好互相比文章发表杂志的级别。很多时候变成了比谁的数学更强,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走到一起的时候,一般是谈论某某最近证明了什么猜想或解决了什么技术问题,很少有人说某某的论文发表在了什么级别的杂志。经济学家正好相反,几乎从不谈论谁谁谁最近的文章有什么新发现(当然经济学又有什么新发现可言呢?),而是说谁谁谁文章被什么级别的杂志接受了,然后大家羡慕不已。

这么多学科看下来,我发现经济金融的人是最热衷于各种排名的。我想只能用前面提到的那个解释来理解这件事:因为内容空洞,所以只能比形式的东西,比如杂志的排名。

楼主叫得这么起劲,能说说宋铮的论文创新在哪里吗?发现了哪些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解决了哪些前人没能解决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6 23:29:08
申请网络课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6 23:30:36
鞠gt 发表于 2016-4-6 14:43
不得不说,这种问题的提出,是经管学科的悲哀,经济尤甚。

苏联犹太数学家-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莱猜想的三篇 ...
北大已故的廖山涛,他的微分动力系统的几篇重要文章就是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成了世界上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现在的学生可能不太了解廖山涛了。廖有多牛?当年评选院士的时候,北大的几个候选人说,如果廖先生不能上,那么咱们谁也不上,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跟廖差了一大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6 23:41:11
鞠gt 发表于 2016-4-6 14:43
不得不说,这种问题的提出,是经管学科的悲哀,经济尤甚。

苏联犹太数学家-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莱猜想的三篇 ...
很有趣的是,当时丘成桐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曹怀东、朱熹平跟Perelman争风头,即完成所谓的“封顶”,迫不及待地把他俩的文章刊登在自己当主编的《亚洲数学期刊》上,丝毫不在乎这是个级别很低的杂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7 01:24:24
屠呦呦没有怎么发表英文论文,也获得了诺奖。怎么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7 11:08:25
hdflhj 发表于 2016-4-6 23:17
您的想法跟俺的不谋而合。伟大、光荣、正确!

-------------------------
这段话好像看过。你是原作者吗?如果是 ,我的留言是参照你仿写的,本来想用你这段,没找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7 11:25:38
hdflhj 发表于 2016-4-6 23:41
很有趣的是,当时丘成桐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曹怀东、朱熹平跟Perelman争风头,即完成所谓的“封顶”,迫不及 ...
能上《经济学动态》之类专栏介绍的,大概还能说出有什么贡献。搞经济学的,除了最顶层一小撮人,其他真谈不上自己有什么用。
对了,金融学(不含货币银行学)已经独立出去,投入产出分析和宏观预测是经管交叉科学,行为、法经、政经类似。去掉这几样,经济学就剩下博弈论和最优化算比较硬的“软科学”了吧?
可惜这两样分别对应数学系的对策论和运筹学。有人说数学系搞对策论的不多了,那么,前一阵子获奖的剪刀石头布最优策略,人家是经济学家还是数学家?
所以兄台说的太对了。如今的经济学,就是比谁数学好。可能发展经济学需要人文素养和社会地理知识积淀更多些,其他的“纯经济学”,已经沦为数学和管理学的交叉二级学科
个人真情实感,路过的大神勿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7 13:59:18
allevon 发表于 2016-4-7 01:24
屠呦呦没有怎么发表英文论文,也获得了诺奖。怎么解释?
你的问题,我21楼已经解释过了。
请见如下:
没有英文文章,屠呦呦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会很低,原因很简单,你首先必须让外国人知道你的存在,就算你不写,也要别人来写你。
请看一下,推动屠呦呦得拉斯克奖的重要英文论文,这是2010年Molecules 杂志为屠呦呦研究所出的专刊:http://www.mdpi.com/journal/mole ... ge&isappinstalled=0

再看一下,推动屠呦呦得诺贝尔奖的英文文章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这篇文章2011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并且是屠呦呦自己写的。链接: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17/n10/full/nm.2471.html


屠呦呦的早期英文论文是她发现青蒿素专利的一个明证: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16.
不过由于不是独立作者,很多人都说自己是青蒿素的发现者,导致后来得诺贝尔奖之路非常的坎坷。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事情只是告诫我们:论文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辈子认真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没有英文报道,可能连推荐人都难以找到。除非诺贝尔奖的评委全是中国人,否则屠呦呦得奖的可能性真的很低。不是说她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没有英文报道别人都不知道她的存在。

事实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国内就有老一辈的学者说其实还有一些其他老学者也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并且做的工作不比屠呦呦差,但是这些老学者都没有获得诺奖。比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就是一个例子(同样是集体贡献,但总有一个像屠呦呦那样做突破的人),如果那时候能在国际期刊发表,可能受关注度就不一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7 14:17:25
不投更加没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