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横空出世之后。
一轮关于论文抄袭的热潮又开始席卷而来。
也引发了人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对于大学生来说,论文抄袭这件事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生活来说,可能被别人指指点点,“你看,就是那个人抄袭,这人诚信有问题”
对于找工作来说,论文抄袭的污点会存在于你的档案里,得不到公司的信任。
论文抄袭可能是对一个人的诚信的评估,发生了这样的事也就说明了这个人的诚信可能会存在某方面的问题。
朋友可能会敬而远之,老板可能会不聘请他。
总之,论文抄袭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后果方方面面,都是有可能会发生的。
对于学者来说呢,可能会因为他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导致每年有数万人死亡。
比如说心脏病专家Poldermans的学术不端行为。
这个悲剧的源头始于英国的一项名为DECREASE的临床试验。
由心脏病专家Poldermans领导的这项试验使用了虚假数据,随后其临床试验的结论被欧洲心脏病学会采纳,收录进入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当中,导致将β受体阻断剂类药物当作手术病人的常规推荐用药。而在2007年的POISE研究结果显示:在非心脏类手术期间使用β阻断剂,确实减少了手术患者心梗的发生,但却增加了脑梗发生,卒中和低血压带来的风险大于减少心梗带来的收益。试想一下如果将将DECREASE的不真实试验数据摒除在外,剩余的研究数据则会表明非心脏类手术期间使用β阻断剂会造成死亡率上升27%。正是因为这位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导致那些年英国每年有数万人的死亡。
关于论文抄袭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对于高校的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惩治学术不端的行为。教育部在2009年3月19日就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说了这么多关于学术不端的事情,那么,对于学术不端的定义是什么呢?
今天呢就来列举一下2015年有哪些学术不端的情况。
看一下前人所犯下的错误以此来警惕自己……
2015年3月24日,据RetratchionWatch消息,PNAS发布声明撤销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一篇关于EB病毒的论文。
撤销原因:论文数据涉嫌造假,论文通讯作者并不能提供原始的实验数据来证明论文中数据的准确性。
2015年3月26日,BioMed Central宣布撤回43篇涉嫌造假学术论文,其中41篇为中国作者。
撤销原因:BioMed Central质疑存在第三方同行评审企图操纵不同出版商刊物的同行评审过程。
2015年3月30日,据RetratchionWatch消息,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Peter Schaaf教授撤销其已发表在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的研究论文。
撤销原因:论文数据与他人已发表数据高度重复。
2015年3月31日,据Retratchion Watch消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Guido Franzoso教授发表在Cancer Cell上的一篇论文引起争议。
撤销原因:在作者论文手稿发布后,他们发现一些数据出现裁剪不当,随后作者对数据做了修订。
2015年4月3日,据Retratchion Watch消息,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Weinberg教授撤销了一篇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论文。
撤销原因:作者发现论文部分数据是由不同批次实验拼凑而成,同时部分原始数据并不能准确证明论文中的结论,涉嫌学术不规范行为。目前为止,论文通讯作者Robert Weinberg教授共撤销了四篇研究论文,撤稿的原因均与论文的数据处理不当有关。
2015年4月15日,据Retratchion Watch消息,日本大分大学(Oita University)Noriyuki Takai博士撤销了他发表在Oncology上的一篇论文。
撤销原因:涉嫌论文数据存在问题,作者发现在文中一些数据与原始数据有出入。据悉,这是Noriyuki Takai撤销的第八篇论文。2012年Takai撤销了三篇Gynecologic Oncology论文,2013年撤销了四篇Cancer Letters论文。这七篇论文均是因为数据的问题而被撤稿。
莱布尼兹曾经说过:“比任何几何学定理都更加确定的定理是:权力越大,罪过越多”。
比大学生论文抄袭还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在整个学术界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
但也是基于此原因,国家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也是越发的加大了力度。
这些学术不端的行为会像噩梦一样缠绕着那些人。
他们可能是会因为某些原因而最终做出论文抄袭的行为。
最坏的结果可能是记处分,被开除,被记入黑名单……
所以啊,为了以后的以后,将来的将来,要严格的杜绝这种行为。
作者:猫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