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行业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征信市场的开放,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征信市场迎来快速成长期。第一批征信牌照颁发在即,多家民营机构纷纷欲扣第二批征信牌照的大门。
首批有20家企业申请征信牌照,最终仅有8家拿到准生证,第二批牌照的竞争可能会更为激烈。
目前参与征信牌照抢夺的主要有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P2P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及传统征信机构等,尽管各具优势,但在未来的征信市场格局中,仍将展开一场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企业的角逐与较量。
2015年被喻为我国征信元年。早在2015年1月,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钦点国内首批8家个人征信牌照。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考拉征信、华道征信8家民营征信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随着7月央行对上述8家机构完成终期验收,首批征信牌照的下发指日可待。
随着民营机构的涌入,征信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但如何将互联网大数据与征信相结合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从个人征信中心的初衷来看,是为了建立一个“放贷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库”,原则上由放贷人上传所有借贷人的真实信用信息。但互联网企业所宣传的“大数据征信”早已不再局限于“金融属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征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征信系统将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依托央行核心的征信系统和平台,主要提供基础性以及高端的征信服务,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第二是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有多样化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描述个人的信用,建立起各自的评估和评价体系;第三是征信的数据服务商;四是征信的技术提供方,他们将围绕着征信中心的数据以及外部的数据,给客户更全面的评分,形成一个服务体系。
征信市场规模
1998年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6年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2014年6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法人1940多万户,上半年日均查询27万次,累计查询4932万次;收录自然人8.5亿,上半年日均查询106万次,累计查询1.91亿次。
2014年,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开拓市场,规范运营,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的六大子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认证,绿盾标志获得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著作权认证。
为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资源配置错位和效率低下的问题,11315研发了并上线了银企通平台,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搭建快速对接的桥梁。
2014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机构家数分别为1724家和181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