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玉石不是从石矿开采出来的,而是在某山上挖掘出来的独石。……独石有石皮,而石皮之质与皮内之玉截然不同。石皮通常不透明,从皮外猜测皮内的玉质是湛深的学问,就是专家也是猜错的机会大,猜对的机会小。猜不准,但专家比非专家的准确性高很多,所以猜不准也值得花长时间研习这猜测游戏。猜不准但算是专家的大约要研习二十年。这是很高的讯息费用了。……因为观原石之外难猜石内之质,稍知一些的到原石市场下注,赌一手切开来是有机会赚钱的……我作过大略的估计,能这样赚钱的机会不及到马场赌马。这可见真正专家在玉石上的讯息投资不是白费的。是时间很长的投资,通常是靠家族的玉石生意传统,从小练起。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原石切开来才出售,玉石的讯息投资会只限于监辨产品的质量,讯息费用据说可减七成以上。但大公无私的人不存在,各自为战,市场的讯息费用就激增了。”[1]
尽管讯息费用很高,讯息投资也没有白费,但是,专家们仍然“猜错的机会大,猜对的机会小”,可见,能够用讯息费用来处理的不知未来的风险是极其有限的。而如果讯息费用真的能够象张五常所说的那样处理不知未来的风险,换句话说,如果专家们猜错的机会很小,猜对的机会很大,那么原石即使没有切开也与切开差不了多少,赌石也就不会再进行了。
实际上,原石没有切开来才出售,与赌马没有等结果出来后再下注一样,与套套逻辑的自私没有什么关系。
“玉石原件不切开来出售,是因为在讯息不足的情况下,切开剖白能获得的价在预期上会低于隐瞒某部分的讯息。如果原石的物主预期切开剖白的价值较高,他会切开来出售,但这情况不多见。最常见的情况,是物主选原石中最大机会披露高质的位置,开一个小水口,以蜡磨得光亮而出售。”[2]
玉石原件不切开的确隐瞒了某部分讯息,但张五常以为隐瞒的是玉石本身的讯息,就值得推敲了。因为这解释不了物主要开小水口披露部分讯息的举动。
实际上,玉石原件不切开与“买卖双方议价时价格不公开”[3]都是为了隐瞒玉石“合理”价格的信息,以便能够在讯息投资不足或判断失误者那里卖出高价,正如秘鲁铁矿在首钢那里卖了个高价一样。
因此,张五常认为,“隐瞒价格显然是买方的要求。我是专家,愿意出某价购买某玉石,你知道我是专家,若价格公开你跟着我出的价提升少许竞购,我的专家讯息岂不是给你免费利用了?”[4]就有些问题了。这是因为,如果专家的讯息会被人免费利用,那么卖家完全可以雇一两个专家来造价,以公开拍卖的方式获得更高的收益。
实际上,既然拍卖官“的服务是由卖家雇用的,所以他要争取最高的出售价。”[5]那么拍卖就是为着卖家的利益而举办的。因此,隐瞒价格显然只能是卖方而不是买方的要求。
为什么卖家也要隐瞒价格呢?就是因为专家的讯息一旦公开,对卖家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固然,与专家竞争的人可能会在专家的出价上提升少许价格,从而使自己竞购成功并使卖家多得少许收益。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一旦专家的出价被公开,原本看走了眼打算出价高出专家价许多的人,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报价至仅比专家价高出少许的程度,从而使卖家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因此,从卖家的利益出发,卖家并不希望公开竞价,甚至也不愿意费力造价,因为造价的高低及后果难以把握。
这也是为何“卖出后之价是要公布的。卖不出就只把篮子搬开”[6]的原因。卖出之价一般会高出卖家的预期,公布此价除了表明拍卖的公正外,还是为了表明卖家的玉石质量不错,希望各位买家今后继续与卖家做买卖,这次出价低而没有买着的,以后可以把价再抬一抬。而卖不出则不公布最高出价,是为了避免所谓专家的讯息的泄漏,以便日后能够另寻不那么精明的买家以比此次最高出价更高的价格卖出。
岂止专家想隐瞒其专家讯息乎?
 
[1] 张五常,《经济解释:供应的行为》(卷2),第312页至第317页。
[2] 张五常,《经济解释:供应的行为》(卷2),第315页。
[3] 张五常,《经济解释:供应的行为》(卷2),第317页。
[4] 同上,第317页至第318页。
[5] 同上,第318页。
[6] 张五常,《经济解释:供应的行为》(卷2),第319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4 12:27: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