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房地产专版
973 1
2016-04-12
华润一耳光打醒了王石:对不起,哥不当配角!                                                                       

2016-04-12   深圳经济观察  悦涛 

                                                [url=][/url]        [url=][/url]        [url=][/url][url=][/url]

摘要:宝万之争,本来有多个利益相关方。王石是经理人,但另外几个资本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是多方博弈。但王石致命的自负和错误的自我定位导致一再对资本藐视,让他成为资本的一致对立方。没有资本愿意做配角,无论是原大股东华润,还是新晋大股东宝能。
                                                                                                  从王石引进深圳地铁集团那一刻,就进入了引火烧身的模式。
  宝万之争,本来有多个利益相关方。王石是经理人,但另外几个资本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是多方博弈。但王石致命的自负和错误的自我定位导致一再对资本藐视,让他成为资本的一致对立方。
  这件事的大势是,没有资本愿意再做配角,无论是原来的大股东华润,还是新晋大股东宝能。
  房地产仍然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周期已过。产业经营本身,无法给资本带来超额回报。回报空间在二级市场、资本运作。
  这个阶段经理人的话语权直线下降。资本元神归位,王石不再是主角。
  这时王石继续反客为主,把资本当玩偶进行配置,他运作得越得意,越激怒资本。
  华润浮出水面,是给了王石一个响亮耳光:对不起,哥不是配角。
  █ 华润:静起来像壁虎,动起来是鳄鱼
  宝万之争的早期,原大股东华润一直作壁上观。让外界以为是个可以忽略的壁虎。
  3月以来,华润一反常态,先是呛声万科管理层擅自引进深圳地铁,现在又爆出收购宝能股份的意向。都在告诉人们:哥不是壁虎,是鳄鱼。

  在鳄鱼眼里,宝万才是壁虎

  华润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实力。万科上市不过25年,华润当了16年的大股东。媳妇没熬成婆,但也不能拿我当小三。
  期间小三...呃不,媳妇,备受王石管理层的赞美:中国好股东!不干预管理层,不当绝对大股东,以央企身份站在管理层身后,让外来者不敢觊觎。
  宝能这个愣头青的闯入,我很怀疑是经过了华润的默许。华润深知王石的性格,自己收权,不如让一家第三方来打破僵局。自己可进可退。
  现在这种局面,对华润来说是最好的局面之一。宝能和王石管理层明显不相容,剑拔弩张。华润是两方都要争取的对象,集谈判筹码于一身。退可要价,进可压价。
  这个局,如果是有谋而划,要给谋局者打一百分。兵不血刃、四两千斤。红色华润,世纪传奇不是白给的。
  你们看看这条大鳄的面目:华润集团2015年在全球500强中位列115名,总资产1万亿。是央企中少有的不靠垄断、所有业务均为竞争性行业的巨头:全世界单一品牌销量最大的啤酒生产商、中国最大的零售商、中国最大的城市燃气运营商。
  看看鳄鱼的运作手腕:
  万家超市是华润从万科手上作为非主业剥离出来的,被华润运作成中国零售市场老大。
  三九医药、华源集团,两家发生危机的医药企业,被华润重组之后成为中国第二大医药产业平台。
  华润早就有一个“地产帝国梦”。但之前王石明确表态不要华润的商业地产业务,对华润置地与万科的整合持抗拒态度。那时华润自身地产业务尚弱,不好强扭瓜。如今华润置地的盈利(146亿元)已经接近万科(181亿元)。梦想已是触手可及。
  对这个伴随自己16年的大股东视如无物,是王石犯的致命错误。
  █ 资本为什么不愿意再当配角
  周期,周期,还是周期。
  华润入主万科的2000年,是房地产业爆发的前夜。无论从量,还是价,中国地产业都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想象空间。
  资本方什么都不做,只靠企业本身的经营,都能获得足够可观的回报。这个阶段需要充分释放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这是华润的智慧。王石管理层也对华润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感激涕零。
  2000年-2007年,万科的净利润增长了15倍,股价则增长了20倍。作为大股东的华润无论从分红,还是股价增值上,都赚得盆满钵满。管理层和资本方皆大欢喜。
  2007年以后,好梦不再。2015年万科净利润比2007年增长了3倍,但股价每况愈下。要不是宝能的姚大哥前来打劫,股价连2007年的一半都不会到。

  万科的股价走势,以2007年为中点,前后鲜明反差,宝能不作不死
  房地产的扩张周期已经结束。资本红利更提前终结。靠分红,不够资本方塞牙缝的。
  这个阶段,管理层再牛逼,也给不了资本想要的回报。对资本方来说,管理层的积极性已经不重要,甚至管理层是姓王还是姓张,也不重要。重点是作为上市公司、融资平台,要给资本发挥剩余价值。
  以前资本方交给经营方主导,是因为资本可以躺着收钱;现在资本方要赚钱,会主动拿平台做资本运作。
  用周星星的话说:对不起,我是主角。

  █ 把一切资产证券化,把证券化的资产继续证券化
  所谓资本运作,纷纷扰扰,不外乎两点:要么盘活资产,要么利于融资。最好是让上市公司一边融资,一边买自己的资产。
  还有些坏股东是用上市公司消化自己的不良资产,用上市公司融资给自己花。
  宝能说自己是来做雷锋的你信么?——是为了解放自己。
  之前文章里说过一段话:
  “2009年以来,有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势:金权天下。在政治因素之外,资本运作是食物链的最顶层,企业经营,仅仅是资本眼中的配置角色。够强,就要从资本层面hold住。
  资本一旦具备控制力,必然有其在经营上的诉求。仅仅是分红,根本不是中国目前资本玩家的所求。”
  在这种大势面前,王石不管引进哪个资本方,都不可能延续以前的股东分权策略。时代不同了,资本不吃这一套。举目望去,表面上资本家有钱缺资产,近看全都欠着一屁股的债在裸奔:资产越来越不值钱,债一分钱没少。
  全都想把手头的资产证券化,而不是把已经证券化的资产当成实业来经营。银行正在撤退,股民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不想破灭,就必须将泡沫化进行到底
  深圳地铁,表面看手握一堆优质资产,但是伴随一大堆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再者说,深圳地铁一直与深圳财政捆绑,财政持续注资。市委书记马兴瑞前段时间刚说了,2015年给深圳地铁注资了700亿。
  所以深圳市政府是给上市公司做雷锋么?上市之后财政拨款还给不?
  另一个捆绑的是地铁物业与地铁基建。政府的盘算是前者赚钱给后者用。难道上市公司套完财政的钱,再拿走赚钱的资产,剩下的包袱甩给当地财政?
  呃多么痛的领悟!王石是病急乱投医,脑子被红烧肉烧糊涂了。出去走了一圈,运筹帷幄的样子,结果央企没人搭理,民企他不爱理,最后找来深铁这么个地方冤大头。
  地方一看:靠,上市公司,有钱,赶紧增发,我们就缺股民这种优质资产。地铁上盖物业?山高路远坑多,先拿股民来填上。
  一言以蔽之,资本挥金入土不是为了把自己埋起来发霉。把资产证券化,把已经证券化的资产进一步证券化,是他们的唯一诉求。
  王石:一个有梦想的“混蛋”

  股神李彪十年前就指明了发展方向:人口消费化、资产虚拟化!在“资产荒”的年代,资本早已把一切资产的证券化当成主业,而不是资产经营本身。他们不是来做接盘侠的,而是用证券化制造更多的接盘侠。
  在这种狂热阶段对资本谈经营、谈匠人,就像对一个脱了裤子的强奸犯谈节操。何况在资本市场上,别人是先合法结婚再奸的,最多算婚内暴力。
  杠杆有很多种形式。王石不是产权人,是经理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借他人的资产来撬动自己的梦想。今天他的梦想仍然值得尊敬:住宅产业化。但这个梦,不是当前资本的G点。他的杠杆失效了。
  客观来说,这个梦对他自己来说是高尚的,但未必是对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王石一直是将企业发展、股东利益和社会价值、公知情怀混为一蛋的。
  “为了你个人的抱负,为了你企业的发展,为了这个社会的进步,我是有野心的,我的野心是把万科办成像二战之后日本产生的一些企业,不仅仅提供产品、服务,使他们有很好的品牌、收入,还带来社会的进步,对生活方式起着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比如说索尼、丰田、松下,索尼的随身听整个改变了人们娱乐消费的方式,我希望万科能成为这样的公司,这是我的野心。”——王石
  █ 宝万之争到中场。悦涛给个预判:
  1、当前进行中的“引进深圳地铁”必然流产;
  2、宝能难全身而退,被宰一刀再退是比较好的结果,不排除爆出大雷。
  3、最后的赢家要么是华润,要么是安邦。既然来了,就要解决姓什么的问题;
  4、如果姓对了,王石并不在乎自己的控制权。他不甘心的其实是被“卖油条的”收了。当年他放弃40%的个人股权,就随时做好了交给国家的准备。政治觉悟一直是有的。为国操盘,赚功与名。这本身是王石的人生理想。
  5、三个月之前的话:“在《潜伏》里,业务能力强的李涯,和富贵险中求的谢若林,最后都死了。胜利者是余则成,不动声色两头吃。”
  在这个局里,王石已死。宝能的命运,待后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4-12 17:51:01
华润或是“黄雀”,与宝能早有预谋?
发布时间:2016/4/11 | 来源 :地产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唐紫伊

生活的精彩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像任何一个关于商战的剧本,都无法与万科、宝能大战相媲美一样。财新的报道称,华润有意接手宝能系持有的万科股权,目前,价格尚未谈拢。


耗时已超过半年的万科控制权大战实际就是万科管理层、华润集团、宝能系三者之间的纵横捭阖。在万科披露深圳地铁为重组交易对手之前,外界坚定地认为,万科管理层与原第一大股东华润是天然的盟友。然而,直到傅育宁公开呛声万科,市场传来华润有意接手宝能持有万科股权的消息,外界才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恍然意识到华润与宝能系之间早有前缘。

从华润前海中心的故事可窥见一斑。2013年8月19日,华润置地公告称,于当年8月16日竞得位于深圳前海特区的一幅土地,总耗资109亿元人民币。这块土地系为华润前海中心的由来。

一星期以后的当年8月23日,时任华润置地董事会主席的吴向东在华润置地201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前海土地项目因项目重大,所以很可能会引进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一起发展。“希望引进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当然我们也要遵循基本原则,由华润控股,华润操作,大家同比同股来投入资金,这是合作的条件”。吴向东当时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吴向东所说的“有实力合作伙伴”实际上就是宝能地产,据深圳地产界的人士透露“华润前海中心地块的内部授权是100亿元,但最终以109亿元成交。超授权拿地本身就即不符合央企作风,实际上超额的部分算在了宝能头上”华润方面与宝能方面商定,前海土地项目各占50%股权,其中,宝能方面出资59亿元人民币,华润方面出资50亿元人民币。

表面上看这对华润而言是划算的。虽不合规矩的超授权,最后让宝能买了单,但一贯精明的生意人姚老板吃亏的事自然是不会干的。据香港资本市场的消息称,宝能方面的59亿元出资,实际上全部是华润通过自身旗下的融资渠道为宝能方面提供了融资。

华润前海中心项目,目前仍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而这并非华润与宝能系方面的惟一一次联系。

2013年11月17日,也就是前海项目拿下约3个月后,华润深国投发起“华润信托?鼎新108号深圳宝能地产股权投资集合信托计划”,计划募集36亿基金。据该计划,其中2亿元优先级资金将用于向宝能地产增资,持有宝能地产18%股权,并用于深圳宝能公馆项目开发建设;其中16亿元则用于宝能地产赣州项目的开发建设。华润深国投第一大股东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

宝能地产于2013年11月29日进行了股权变更,华润深国投以增资方式入股宝能地产,取得后者18%股权。华润深国投增资前,宝能地产注册资本为9.185亿元,增资后,宝能地产注册资本增至11.185亿元。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宝能地产均由宝能系全资持有。

回顾万宝之争以来,万科与宝能大战之时,华润泰然处之,除象征性增持外,任由宝能长驱直入,似乎已无意于大股东之位。而万科一公布新的重组对象,华润就公开呛声,不惜与万科翻脸,以央企一贯的行事谨慎,如果只是为了信披合规层面的意义,有太多温和的沟通方案,不必上演呛声戏码,便宜一众看客。

正如诸多媒体评论称,华润定是认为深圳地铁的介入将伤及其本质利益,才会不惜站到前台公开呛声。从来操盘人都是隐藏已久,最后亮相,或许华润才是真正的“黄雀”?万科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这场大戏又将如何收场?

(来源:公众号攸克地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