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6年,全球股市在1月和2月遭遇大规模抛售。当时国际主流观点认为,是中国对其经济管理不善导致人民币贬值(资金流出导致外汇储备下降)令全球的经济复苏偏离正轨。随后全球市场在3月渐趋稳定,穆迪,标普两大评级机构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顿时,市场一片哗然,引起了广泛关注。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不“care”。
然而,在标普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后,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资本外流情况趋缓,通货膨胀数据稳定,同时各大机构也纷纷上调了一季度中国GDP增速预期。
市场的担忧到底有没有道理?楼部长的回应为何底气那么足?中国是不是金融市场动荡的“替罪羊”?
记者连线了驻纽约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分析师JOY,探明信用评级机构之所以将中国评级展望下调到“负面”的前后。
JOY一上来就对市场对于评级机构猜测予以反对。她告诉记者,当年2010年时,标普给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下调到了“负面”,当时美国方面甚至给标普制造了很多压力和“难堪”。如果按照市场的猜测,标普是美国的“后盾”,那当年标普完全没有必要给自己惹这样的大麻烦。
误解
另外,分析师出身的她告诉记者,标普的整个的评级系统和标准,研究数据方法论是非常严谨的。她补充道“评级的下调是非常谨慎的。评级的参考由二个部分组成,一个是credit watch观察, 一个是Rating outlook展望。比如说,标普将中国的主权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并不是说已经把中国的实际评级下调了。展望的下调本意上就是给市场一个信号和预警。等到真正的评级下调,这里面有一个时间差和过程观察,这是一个量和质的变化关系。至于数据和评级结果的参考依据,是每家评级机构自行长期的研究结果。不管穆迪或者标普调整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时,都会进行非常严谨科学的评估。对任何国家或者企业做出负面展望的结论,都是避免市场突然之间出现大的波动和动荡。给出风险指向,这个是评级机构主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