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概念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指出: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该标准中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物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呈现不同的地形地貌: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另外,我国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气候上:我国南起北纬4度,北至北纬53度,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温度带,并存多种气候。因此丰富的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的温度带禀赋了中国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结构分析
旅游业是以景区为载体、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游客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其中旅游景区是核心要素。我国幅员辽阔,丰富的景区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认为,景区按属性可分为一线景区、二三线景区和人工景区。一线景区依托稀缺的风景名胜或自然奇观,资源属性较强,经营实体的控股股东通常为当地政府设立的管委会,拥有景区垄断经营权。二三线景区通常开发不足,知名度有限,缺乏财力和开发经验的地方政府通过引入外部专业化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深度开发。随着交通改善和经营推广,二三线景区具备成长性突出。人工景区则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自行推广的景区,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后续营销成本,优势在于存在自主定价权,培育成功后重游率及人均消费均明显高于自然景区,且具有一定的异地复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