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医改问题时,我们这些经济学者往往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对不同行为主体形成了固化的行为模式预期。----"医生一定以利润最大化(多开高价药,多做检查),一定以风险最小化为目。"
回到现实,我想,上文提到的固化预期虽然便于我们列方程求解模型,但更多地导致了很多误解,也让人放弃尝试很多其他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方法。也许心理学,运筹学,信息技术在医改的运用可以与经济学比肩。
言归正传,经济学的妙处并是通过个体决策模型来解释现象,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代表性的医改文献运用了这种思路(据我这个菜鸟所知)。我看常规的委托代理模型和多委托人模型也许有用武之地,但却没有巨大作用。我也看过两个利润最大化的微观决策理论在医疗方面的运用,一个是尼克尔森书上的习题,讲的是哪怕医生把病人当成自己对待(病人的效用在医生的效用函数里权重为1),由于医生的收入取决于药品费用,所以医生的开药数量比病人满意的要多;第二个运用是发表在经济学动态上的委托代理模型,说明在存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的改革永远无法使医疗服务水平达到社会最优。但想一想,这些理论的意义寥寥。哪怕连卫生经济学里最经典的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medical care也只是讨论了医疗服务市场和竞争性市场的不同,却无有效的解决办法。经济学在这方面更多是做实证研究,如李玲的三明市医改研究。但在这些多如牛毛的实证论文里,可信的结果又有多少,数据真实吗?
总觉得经济学的作用甚为微弱,满满的困惑,谁来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