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层次
基本(生存)需求:人们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条件保障。
安定需求:人们抵御外界自然或人为侵害,以及社会内部侵害,寻求生活安全和稳定的基本条件。例如,军队、法律系统、民政工作等等。
市场需求:在基本需求和安定需求的基础上,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品交换所满足的需求。
市场需求三层次
1、功能需求:人们对商品基本功能的需求如粮食,解决饥饿,黑白电视供观看。
2、品质需求:在基本功能满足后,人们对商品的品味,质量更高一步的需求。如对大米、彩电、等离子电视的需求。
3、个性需求:在品质需求满足以后,人们对商品的款式、色彩的个性化需求。如对手机款式、色彩变化的需求。
需求实现的方式以基础需求优先为原则。
商品是需求的表现形式。需求的必须以商品销售、拥有货币购买的方式实现。要提升需求,首先是生产、组织商品、销售。生产、组织商品、销售的过程,整体表现为生产、组织商品的总需求。由于生产、组织商品、销售,获利后的消费,构成消费总需求。总需求以消费总需求示较为准确。主要表现在需求共性方面。
如交通运输、通讯、电力、房地产、基础建设的各个领域。有产出,才有供给。世界产量决定供给。
附: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状态和作用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信用表示。货币值的大小代表着商品价值的多少。货币持有者可用货币数值直接反映其所拥有的资产、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市场经济中,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强化,人们的工作越来越专一,越来越专业。而专一、专业化的工作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形成了反差。以物易物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既不现实,又不可能。通过货币的信用代表,人们通过商品销售,持有货币,即代表着货币对商品价值的债权,是商品、资产的权力表示。由于货币的携带、拆解、量化、信用等等特点、功能,成为市场经济运行中,商品交换的媒介。持有货币就拥有商品价值债权。所以,市场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持有量是与社会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所需媒介量相对应的。货币价值=货币量/商品量,商品量不变,货币量增加,货币价值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货币价值上升。货币量与商品量同比例增加,货币价值不变。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随着金银量的增加,金、银贬值。金、银既具有货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除货币功能外,如社会对金、银的商品需求增强,金、银升值。所以说金、银不适合作货币。作为货币,一是具有信用,媒介的主要功能,还有一个要素,即为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配套投入市场,有可增量的功能。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状态就是与社会商品总量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既能代表商品价值,又能保障市场经济商品交换的媒介所需。由于货币总价值、货币量与商品总价值、商品交换量有一个相对的平衡。所以,市场经济地发展必须同货币投放配套相适应。而货币投放必须以不动产如公路、铁路、机场、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尤其是房地产等等作为商品抵押,方可进入市场。货币债务与不动产债权相对应。只要货币投放规范,就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瞻前规划和投资拉动的作用。如果京沪高速铁路从投入到回收成本需要20年,那么引进外资和人民币直接投放无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