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高回报出现转折
近五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是我们理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出发点。近150年来的经济全球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1913年,在这40多年中,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汹涌澎湃,全球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4%,全球贸易平均增长占全球产出增长的比例,从1870年的10%上升到1913年的20%。第二阶段从1980年到现在,此间,全球贸易平均以11%的速度在增长,占全球产出的比例由22%上升到目前的42%左右。伴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增长也相当快,1870年到1913年,GDP平均增长是2.1%,1998年到现在是3.9%。
全球化动力来自何方?上次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1812年蒸气机动力船发明,以后一个多世纪内蒸气机的功率不断提高。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燃料、运输成本显著降低。铁路铺设到1913年全球发展到100万公里。那时的人口流动主要为欧洲的移民流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
第二次全球化主要动力有两个:一是IT技术和通信技术。IT技术和通信技术,使地球变小,使各国经济进一步紧密联系,孕育了生产供应链的大变革。二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冷战期间,中国、前苏联和原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基本隔绝。进入上世纪最后20年,这些国家纷纷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有的直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一批新兴国家也开始融入市场经济的快速道。这意味世界上一大批原较封建的国家国门打开,欢迎外国资本。仅就中国加上印度等亚洲国家,拥有占全球人口总数约1/2的30亿人口,其中大量便宜劳动力原来都处在封闭状态,当进入上个世纪最后20年,纷纷打开国门,欢迎全世界资本来投资。据哈佛大学一教授计算,全世界突然多出了5亿多个便宜劳动力。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寻找资本的进一步高回报,主动推行全球化战略。这样,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变化和生产分工格局的大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必然生产出大量便宜的商品。
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5年内,全球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出现了全球经济的高增长和低物价。1998—2002年,全球GDP平均增长3.4%,物价平均增长4.4%;2003—2007年,全球GDP增长达到4.9%。经济增长快了,物价反而低了,全球物价平均增长是3.6%。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有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的?
第一,这次全球化中的世界经济高增长,主要是亚洲带动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新兴国家是推动这轮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从2000年到2007年亚洲经济平均增长8%,世界其他地区才增长3%,前者是后者的2.7倍。
第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这一轮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70%是消费拉动的。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大块消费,是由美国来完成的。同时,美国在这一轮全球化中,充分享受了大量便宜商品的好处。
第三,全球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意味着新增加几十亿人口的生活水平在大大提高,意味着对地球上各种资源的需求在大量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名义消费量2000年是4.5万亿美元,到了2007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9万亿美金。就是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高消费增长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不仅投资在快速增加,消费也在快速增加。全球投资、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必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包括矿产、原油的需求产生很大的压力。
由此,经济逻辑的结论自然是: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全球几十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必然慢慢出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对资源需求的压力。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回报会出现逐渐下降。在这背景下,如果全球需求过旺,但控制住货币,物价是涨不起来的。那么为什么物价在2007年底开始飞涨,继而又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这需要从商品的另一端——货币说起。
二、全球物价上涨中的美元化现象
在这轮全球性的物价上涨中,货币自然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美元又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又自然要从美元说起。
先以静态的角度分析美元需求。如前所述,推动这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亚洲国家及一些新兴国家,其快速增长基本均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出口导向。过去的“四小龙”、“四小虎”国家,现在的中国、印度、越南等国,都是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二是这些国家为了扶持出口行业,促进本国增长,实现赶超战略,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或者说是盯着美元的制度。三是吸取亚洲金融危机教训,这些国家主动愿意积累大量外汇,目前亚洲国家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是积存最多的。因此,一方面随着经济高增长,积存了大量外汇,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当出口多、外汇多,经央行结汇后本国货币增多,对投资需求、对物价及资产价格上升形成很大的压力。
再以静态角度分析美元供给。美元又是怎么供应出来的?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美国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刺激经济增长,连续降息13次。在降息过程中,华尔街受各种利益诱惑,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开创了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衍生品,其实质是扩大信用。简单说,先是改变过去银行谨慎放贷的传统,开始对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发放不需要首付的房屋按揭贷款(次级贷款)。放宽额由2000年的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6年1.5万亿美元左右。接着,发放次级贷款的银行把这些贷款作为抵押,打包发房贷抵押债券(MBS),进一步筹资发放按揭贷款。在此基础上,一些机构对不同的MBS进行信用评估,分等级后再发行各种新的证券筹资,也就是再一次进行抵押。就此,华尔街还不罢休,又创设了各种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对债务可能的违约进行保险。理论上是再一次转移风险与控制风险,说穿了是投机。而且是柜台交易,信用链又极其复杂。该产品2006年膨胀到60多万亿美元。不要忘记,这些衍生品最基础的次贷才1.5万亿美元。期间的2004年,美联储主动放松了对高杠杆的限制,进一步放大信用倍数。这样,在一系列金融创新和放松监管中,通过降低利率,拼命扩张信用,在扩张信用中刺激房价不断上升。按揭贷款人拿了涨价的房子再去抵押、借款进行消费。美国GDP中70%是消费,消费的增长自然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反过来说,美国消费是如何推动的?是靠房产增值产生的财富效应。而房价上升泡沫是怎么吹大的?是靠美国政府的不断降息、刺激信用扩大,也就是通俗讲的发行美元来刺激的。
中国等国是美元需求方,美国是美元供给方,这仅是分别的、静态的分析。如何把供给——需求从动态角度结合起来?这是个什么样的机制?作为结论,是美国政府有意无意利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和亚洲国家经济结构没有调整到位前的空子,主动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同时也推动了这一轮世界经济的高增长。在这推动中,先是暴露了物价问题,后是引发了金融危机。说美国是“有意无意”,也可说是美国掌握了世界货币的发行权,但对这轮全球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弄巧成拙,最后惹成了自己的家园着火。
具体说,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通过各种手段仍然牢牢巩固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又需要多发些国际结算货币用以媒介世界商品的交换。即一定意义上是容忍美国可通过扩大贷款,多进口些商品及资源。如果出口跟不上,进口大于出口,形成一点贸易赤字也无妨。从历史数据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其GDP约2%时,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却比较稳定。但是此比例若超过2%,这个世界肯定不太平。2006年底占世界GDP约1/4的美国,此比例已高达在历史上罕见的6%以上。这意味着美政府利用美元这一国际结算货币手段,拼命扩大信用,占取他国商品。而其他国家拼命出口,作为积存美元的代价,也扩大了本国的货币供应,刺激了本国的经济增长。由此,引起整个世界信用的快速发展(除美元之外,日本长期低利率政策,拼命扩张日元信用、日元套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80年全球金融资产总计12万亿美元,是世界GDP的1.1倍;到2004年全球金融资产达到136万亿美元,是世界GDP的3.3倍。在全球信用扩张尚未恶化前,全球化和人口红利仍处高回报时,表现了全球商品价格的便宜。但是随着近五年全球金融资产的快速膨胀,全球需求加快旺盛,各种资源成本包括劳动成本的提高,物价、资产价格上涨压力明显,慢慢闹得整个世界就不太平了。这就是所说的全球通胀中的美元化现象。
进一步小结,前一轮全球经济周期呈现的现象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等发达国家是高消费、低储蓄,通过扩张信用,靠借穷国的钱来过日子。美国经济是寅吃卯粮的经济。不过,在借钱中同时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一轮周期中全球物价上涨的基本原因,是全球的供需失衡,是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高回报出现转折和美元过多现象的共同结果。但是进一步分析其背后深刻的制度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有问题,是对美元供给没有约束,或者说这一制度给美国政府发行过多的美元提供了可能。而这一切的引爆点,先是通胀,后是次贷危机。因为当这个泡沫吹得太大了,物价、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太大了,美联储不得不加息,一加息,使美国次贷危机问题一点点暴露,最后把世界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全部带出来了。至于说华尔街高管人员薪酬刺激的问题,只是浅层次的技术层面原因。以上是这一轮世界经济周期内在的发展逻辑。
三、全球物价上涨的中国思考
从中国角度如何思考与刺激这一轮全球通胀?本人在2008年上半年认为:
第一,这一轮全球物价上涨,是经济全球化和以美元为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反映。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
第二,既然全球物价上涨是全球化和美元因素的共同结果,从我国政府对外而言,从世界公平和谐的角度看,要保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相关国家都要调整政策,紧缩需求和信用,而且应该强调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发达国家,要多做贡献。因为在涉及老百姓生活的CPI中间,保证人们最基本需求的食品需求在CPI中的比例,各国不同。美国才占13.8%,中国占33%左右,印度占57%。因此,全球物价上涨,特别是粮价上涨到一定地步,对穷国和富国意义不一样,对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危险程度完全不一样,这不是纯经济学的问题。如果经济规模最大的美国不主动压缩需求,那么在全球物价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只能是风险控制能力弱的小国来提前买单,例如越南经济暴露问题,海地总统因粮价上涨下台了等。
第三,我们既然看到了这一轮全球物价上涨的基本原因是全球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全球化和美元现象,所以要扭转这个失衡涉及各国利益。因此,能不能扭转、何时能扭转、如何扭转?又取决于相关国家的政策博弈,难以说清楚。
第四,就中国和世界物价关系来说,中国物价的上涨中有世界因素;世界物价的上涨中同样也有中国因素。因为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例、贡献度和进口比例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过热、需求放大,对全球物价不可能没有影响。这从奥运会前中国调整油价后国际市场上油价迅速做出反应这一现象可以看出。
第五,在这一背景下,当时很多专家说,要把控制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我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主动紧急“刹车”,以控制物价为宏观调控的唯一目标,通胀率肯定能下降,也能对稳定世界经济做出贡献,但这样中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中国每年有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压力,有专家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GDP高于10%时,新增就业岗位可超900万个。1999年GDP为7.6%,就业不足200万个。2005—2007年GDP平均超10%,年均新增就业达到1800万个。另外,如果中国经济紧急“刹车”,对稳定全球经济也不利。因为当今中国已近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增量方面尤为突出。以中美为例,美国2007年GDP是14万亿美元,2008年如果增长0.5%,是7000亿美元。中国2007年GDP是24.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2008年增长9.5%(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2008年中国GDP增长9%一编者加),则24.9万亿元乘以9.5%,再除以汇率6.8,2008年约增长3500亿美元。可见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增长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动机。因此本人提出:“一味压物价绝对不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首先目标应该是在保增长和压物价之间取得适度平衡。”
holdser 金钱 +10 奖励 2009-5-18 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