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固有的形象,往往是稳重之中暗藏玄机,彷佛跨国银行总部大楼,看上去像经历时空变迁考验仍屹立不摇、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教堂,但若仔细研究其建筑结构,又能发现很多因时制宜、内外交逼造成的细微改变。这些改变,就是资本与权力的斗争与竞合,透过不同形式的金融商品与服务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刻下的痕迹。金融是一个需要透过创新「不断革命」的行业,只是变化往往难以觉察。
金融科技的发展增加金融业变革的压力,但并非金融创新的原力。客户、产业与市场的变化,才是让金融业前进的原力。
互联网的高速演进,加速客户需求与商业模式更迭的频率与幅度,这是残酷的现实,也是不可逆的趋势。若金融业一成不变,不能配合局势快速变化,那就只剩下钱而已。钱,在全球央行狂印钞票的时代,其实没那么值钱。
金融创新究竟是怎样炼成的?金融创新其实非常理工,接近太空总署造火箭射人上天,但是出发点是为了获利。以过去几年很流行的「天灾债券」为例,零利率让债券投资人追求高收益利息,农产品的供需双方也想对冲气候猛烈变迁的风险,唯利是图的金融家就开始设计产品,尝试建立数理统计模型来评估天灾风险,分析市场行情,掌握客户需求,为新金融商品定价,透过精心计划的宣传策略,活络买卖,建立可持续的业务态样。
金融新商品的开发周期可略分为下列阶段:(1)一小群交易员、银行家与金融工程师察觉商机而着手开发新商品;(2)透过模拟、实验与试点,金融机构撮合客户开始买卖新商品;(3)买卖价差因成交量增加而收窄;(4)相关研究推广报告陆续发表,提升人气;(5)产品定价与风险控管模型逐渐标准化;(6)新商品交易功能成为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标准配备;(7)相关法律文件标准化;(8)风控部门对新商品逐渐熟悉而放宽资本计提的要求;(9)金融监管机关终于跟上市场发展的步调,开始制定一系列监控稽核的程序;(10)新商品成为主流商品,金融机构开始研发其衍生品。
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是金融原力的光明面。但金融受到物理、经济、法律与文化的约束,是人用一系列规则创造出来的「虚拟现实」。其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人性。回顾金融发展史,几乎所有合法的金融活动都曾经被认定为非法。人性的贪婪与恐惧,被金融原力的黑暗面所扭曲、放大,造成各种高杠杆投机泡沫。金融的发展逻辑源自人性原欲,是超国界、超主权的动力,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
全球化时代,结合网络科技的金融资本会不断透过各种形式进化,在各种人为建构的市场壁垒之间寻租套利。对「秩序」与「安定」有审美偏好的ZF官僚而言,这类挑战既得利益的行为或许惹眼,但若没有这些「投机」,人类或许还在用石板与贝壳记账。太老成持重不仅无法规避风险,反可能加大风险。鼓励创新的金融监管核心理念,是替行业建门坎,不是为市场埋地雷。积极前瞻,以开放心胸面对及管理风险,正是急于加速锻炼金融科技创新的台湾必须追求的态度。
(作者是金融科技新创投资人)
2016-04-13 经济日报 胡一天
作者介绍:
胡一天
台湾大学电机法律双主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