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工具是指什么_信用衍生工具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
信用衍生工具是指什么
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提供与信用有关的损失保险。对于债券发行者、投资者和银行来说,信用衍生工具是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
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发展历程才十年,但在全球发展得如此迅速且日趋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四种。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分散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回报率、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五个方面的功效,但其功效的发挥也面临着障碍,未来的发展相应将出现新的变化。目前在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是空白,但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将有助于缓解银行业出现的“惜贷”、化解金融不良资产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显然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激烈的全球行业竞争,破产现象大幅度增加,企业债务违约率增加,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传统业务领域与商业银行争夺客户,蚕食市场份额,商业银行流失大批优良客户,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且随着经营成本上升和净利息收益下降,银行从传统贷款业务得到的收益已经不足以弥补这些贷款所具有的信用风险,在市场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技术来衡量和管理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就应允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是国际掉期与衍生产品协会(ISDA)在1992年创造的一个名词,用于描述一种新型的场外交易合约,最初的雏形形成于1993年,但由于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具有的独特吸引力,其交易量增长迅猛,速度惊人。《欧洲货币》甚至宣称:“信用衍生产品的潜在用途是如此广泛,它在规模和地位上最终将超过所有其他的衍生产品”。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品质低,不良资产比重大,信用风险隐患严重。国内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要求信用资产证券化、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信用衍生工具的微观效率
1.对商业银行的益处。
根据BBA统计,2002年商业银行占信用保护买方交易者的52%、信用保护卖方的39%。而且,按照BBA当年的预测,2004年时商业银行在两类交易者中所占份额虽然都会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在参与者中的主体地位仍会保持。运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益处。
(1)解决信用悖论。
对商业银行来说,使用信用衍生工具最大的贡献便是解决了信贷悖论的问题。早在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就促使商业银行考虑他们对客户的风险暴露问题。由此引来银行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降低风险暴露但又不损害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随着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因为银行使用信用违约互换转移其中的信用风险时,不需将信贷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这样既可维持与客户长期良好关系,同时又避免了在其它转移信用风险(如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中产生的法律费等,简化了流程,节约了成本。
(2)缓解资本压力。
国际清算银行现有的规定要求银行对评级高的客户的低收益贷款实行百分之百的风险加权。但是,商业银行通过购买信用可以保护转移一部分信用风险,降低资产的总体风险加权,缓解一部分资本充足率压力。通过信用衍生工具交易,银行可以开辟新的客户资源,即使银行对客户不甚了解也可以放贷。因为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将信用风险转移至对客户信用状况比较了解的信用违约保护卖方,同时还可以放松一些优质客户的信用额度。
(3)降低信贷的集中度。
如上分析,银行通过信用衍生工具可以进军原本不了解或不熟悉的行业和地区。同时,由于该项交易降低了贷款整体的风险加权,银行就可以扩大在非传统业务行业和地区的贷款业务,从而可以降低银行信贷业务的地区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尤其在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组合中,降低业务集中化带来的风险,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资产组合。
(4)培育新的盈利点。
按照传统观点,商业银行通常是信用保护的买方。但在2003年,根据Fitch统计,参与信用衍生工具交易的银行中,占四分之三的交易者是净卖方。银行信息渠道有限,对一些行业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因此,银行在这些行业和地区的信贷业务开展不足,风险暴露程度也很低。将出售信用保护作为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通过这种途径间接了解不熟悉的行业和地区,进而提高对这些行业和地区的风险暴露程度,开拓新的盈利空间。
(5)降低银行系统的系统风险。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负债经营、高杠杆率。通过信用衍生工具将信用风险转移至银行系统外的低杠杆率企业。而且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更擅长于管理风险并接受市场的监督,比如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私人资产管理者,那么整个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就会降低。
(6)改变信用风险管理方式。
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管理、定价、转移信用风险的方式。在信用衍生工具产生之前,银行主要通过提高自身的资本金要求和交易对方信用评级、银团贷款以及贷款出售的等方式规避和化解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工具促使银行体系内建立一套通用的信用管理系统,统一界定一些基本的度量指标如违约时间、违约事件、违约率和挽回率,通过可靠的量化数据,降低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成本,提高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益处。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比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各类基金,它们不具备持有资产和管理资产的条件,而且它们也不具备专业的信贷人员和客户资源。但是,通过信用衍生工具,它们可以作为信用保险卖方,进入到信贷市场,不必直接承担风险敞口。
(1)为投资银行提供了一个将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国外投资银行对这个目标非常关注,尤其是在投资银行越来越倾向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时候。投资银行的资本金极其有限,不具备从事信贷业务的资本条件。但是,通过运用互换工具来支持银团贷款却不会对它自身产生资本金不足的压力,同时还可以达到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目标。同时,通过信用衍生工具交易还可以建立新的资产组合来满足不同风险管理需要和投资偏好。因为信用衍生工具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投资者满足投资要求,比如期限、残值率等。此外,还弥补了投资组合的空缺,比如在一个投资组合里需要在某个时期内到期的债券,但是市场上又缺乏符合条件的投资工具,投资银行可以用在相应时期到期的信用衍生工具来代替。
(2)为保险机构提供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在国外,保险机构通常是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违约保险的买方,而且对不同类型的保险机构活跃的市场不同。比如,寿险机构活跃于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单一险种保险机构通常活跃于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衍生工具的宏观效率
1.提高信贷市场流动性。
以CDS为例,它为银行提供在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上做空方的机会,银行购买信用风险保护覆盖信用风险带来的或有损失,不必担心风险暴露过大,同时转移一部分贷款事后监督管理成本,减少贷款集中度,从而可以集中精力从事具有优势和熟悉的行业或地区贷款。而且,银行可以进入原本不会涉足的风险较高的部门或地区贷款。而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CDS出售信用保护,承担其愿意承担的风险并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又不必增加额外的资本和财务费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大大提高了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投资者参与度,降低了贷款成本。
2.完善信用风险的定价机制。
在运用信用衍生工具之前,同一债务人在不同的借贷市场上的品级不同,因而支付的风险升水也不同。比如,非公开协商形成的贷款信用风险价差通常比债券市场价差窄。信用衍生工具产生之后,银行运用该工具转移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信用风险被重新定价,违约保护成本成为发放新贷款的定价参照标准。这样,在被割裂的两个市场中,通过信用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定价趋于一致,信用风险价差逐渐减小,从而形成对信用更敏感的均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