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每天中午有时间的话,会写些东西,也确实没想到大家会这么热烈的支持,想当初那个表演魔术的刘谦要10秒钟掌声,看来现在要10个回帖也不是什么难事了,还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才好。
其实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是和家庭背景,教育和环境紧密相关的,有些东西也是潜移默化的,就和那个知名的性学专家(注意:性这个关键词出现了,呵呵)弗洛伊德的释梦一样,很多东西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意识到。但是,如果可以自己稍微留意自己的兴趣,理想,人生观,每个月留给自己1天的时间来想想,或者规划规划,对职业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毕竟职业规划还是有些科学性或技巧而言的。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都是不满意的做着目前的工作,然后梦想着那些投行类的性感工作,其实投行的工作未必如想的一样,很多时候不如在可行的范围内多挖掘自己的潜力,因为有1条真理可以理解,大多数人都想去做的工作,其实是很难做出什么成就来的。
回过头来再说我的职业发展。有时候看一些书,看到历史上的投资泡沫,觉得不可思议。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比如上篇文章给大家提到的中文域名,当时也是头脑发热,再让大家汗一下的话,就是出了“收购兼并”,我还注册了“兼并收购”,还有“兼并”,还有“收购”,自己以前那些学的穷举法在这里用的淋漓尽致,当然,一共花费了将近5000元,回过头来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当时还是在某大型国企工作,从事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又有了一个性字),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大学里开设的这门课(当时简称性研究),因为准备考研,就没去上,结果也就没及格,没想到工作以后还是做的这个专业工作(我们班40多人,后来就才2个人做这个专业工作,还包括我1个,竟然还是没及格的,也有些讽刺的意味)。但当时就是对证券感兴趣(其实之前就一直感兴趣,有时间再讲前传吧,呵呵)。想了想,也试了试,96,97年的时候证券公司还是非常热的,没有关系根本不可能进去。于是,再通过上学改变职业的方法也就成了首选。
当时MBA是非常火热的(所以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紧密相关的),MBA和金融工程(也是当时非常热的一个名词)成为了研究的首选。现在很多学校,应社会需求,专门开设了投资银行专业(哈哈),大家的选择可以更直接了。
做投行,会计是必须的,所以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考国内的注册会计师,第一次报名就抱了5科,结果辛苦了几个月,每门课的成绩都是50多分,后来通过了财务管理,税法,到2001年去香港读书,也就放弃了CPA,但是大家也知道,放弃了CPA,立刻开展了CFA这一段新感情,颇有些移情别恋的味道。后来,回来以后,也就是把CFA搞到手以后,又想把以前的旧情人找回了。结果一看,比原来胖了很多(书很厚了),人也不是原来那个人了(很多内容都变了),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去谈了,也就不了了之了。其实,这个和谈恋爱是一样的,什么最重要,时间最重要。当然,大家也不要误解。追女孩的时候,人家如果明确表示拒绝以后,死缠烂打就没必要了。如果是真爱(很多人可能当时都是这样认为的,虽然还没有统计表明一个男人一生会有多少次真爱),那么再持续关注一下就好了,甚至不排除逢低炒底的可能性(比如对方失恋了等)。
所以,对于职业发展,除了学历以外,首先需要的就是职业资格证书了,不需要太多,拿到这个行业顶尖的证书就可以了。对于投行来说,保荐人是首选,如果做研究的,那么CFA是首选,如果做交易的,那么CPA也是必须有的,甚至很多都要求有四大的工作经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证书,而这些都是求职前自己要做的基本功,或者说成为武术高手前的那个蹲马步。
当然,有职业证书是有帮助的,但并不是有了职业证书就什么都有了。其实,对于目前在读的本科生来说,只要你在简历上写一句,参加CFA课程培训(最好是人大经济论坛的,呵呵),不必真的去花那么多钱考试,在人力资源经理眼里都是一样的。他只需要看到你的规划,所以你知道有这个东西并且在学就足够了,至于通过了几级是次要的。就是通过了三级,又能怎么样呢,呵呵。所以,对于目前没有钱来参加这个考试的同学,也没必要赶这个热闹,学习下内容,掌握了知识,将来考也是一样的.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4 13:55: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