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高额的税负分分钟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规避高额的税负,同时便于高管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许多企业的会计师出于不同的目的考量往往会做出内外两套账甚至三套、四套账。
为了减少赋税,应对税务局,许多企业在会计做账时采取了少计收入,多记成本费用等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这被称之为外帐。
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则需要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因此需要一本对内的账本,称之为内帐。
由此可知,内账与外帐的区别在于:
①内帐要求单据真实、完整;外账要求单据是正规合法的发票、费用单据。
②内帐要求真实、能反应实事,老板能看懂,不一定遵守会计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外账要求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
对于同一个会计主体,同一个会计期间,对发生经济业务,出于不同的侧重目的需要,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编制出不同的账本。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既然两套账已成既定事实,在挂牌上市前如何调整才不至于影响挂牌结果呢?
两套账的正确做法:
一. 账本目标明确
内帐目标:放映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注重实质,而不是形式。
外账目标:必须符合税法要求,注重发票凭证。
二. 如何化内帐为外帐?
第一步:对于正常的业务,如收入、成本、费用等有发票的凭证进行复印。将其原件作为外帐记账凭证,复印件作为内帐凭证。
第二步:对于不符合税法要求的凭证,如不开发票的收入、成本、费用,只计入内帐而不计入外帐。
第三步:虚增发票,增加费用成本的账目只计入外帐核算,而不计入内帐核算。
第四步:对于一些没有发票的费用、成本,可以用另一种名义开发票的方式变换。例如:给人送礼(红包),内帐仅凭一张纸条记到“业务招待费”,然后开立一张车票代替,外帐记到“差旅费”中。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基本了解了内外账的不同做法,通常而言,两套账之间的原始凭证虽然各不相同,然而账本之间还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不同目标所记录的账本越多,难度越大。不过无论如何内帐始终是根本,外帐是参考。
三.两账合一怎么做?
1. 确定目标
两账合一的目标是:经过调整后,在某一个资产负债表日,所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是准确的。这一天,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据可以被盘点、查验、询证。所以两账合一所针对的是资产负债表,因为资产负债表是连续的、有期末、期初。而利润表和现金流表是期间报表。
2. 时间点的选择
对于企业而言,做两套账无疑是利益最佳的选择,然而为了要上市,必须核实两账合一,因此时间点的选择大有讲究。
( 1 ) 选择在计划报告期的前一年,因为太早做会加重企业税务负担。(说白了,若不是因为要上市,企业就应该做两套账才是企业的现实选择)
( 2 ) 选择在第三季度开始做。
( 3 ) 选择某一个月末为清产核资日,如6月30日,9月30日。
( 4 ) 到年末,资产负债表日,调整完毕,两账合一完成。
( 5 ) 两账合一过程采取了一些非规范的方法,是不能经过IPO审计的,因此,两账合一的年度,通常不能作为报告期。
3.如何调整内外账差异?
以内账为起点,以外账为目标进行调整。也就是将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流水账调整变化成权责发生制为主的外账。内外账常见科目差异调整方法:
(1)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查清楚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实际情况,和内账数据进行比较,有差异直接调整内账。按道理,内账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数据本身就可以来分析与外账的差异,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其实,企业的内账也是混乱的,也是有很多差错,因此通过清产核资,把账务调整正确。
(2)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直接调整外账,差异倒挤到“未分配利润”。内账的调整没有忌讳,但是外账调整要求从数据逻辑、时间匹配、合法有效凭证上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3)清产核资日之后内外账应不再发生新的差异,有差异都是清产核资日之前的,若又出现新的差异,那么差异就会没玩没了永不了结,两账合一也就失去了意义,两账合一就宣告失败。
(4)清产核资日之后,内外账并行到年末,此时,内外账已经一致(实际上“应交税费”和“未分配利润”还是有差异的,无妨。因为应交税费是永久性差异,企业只是在报告期规范纳税,此前的税是无法计算清楚的,该补交就补交,“应交税费”有问题,当然“未分配利润”也就不准确)。
(5)对经调整的外账的年末数,重新初始化,作为报告期第一年度的期初数,重启新的账套,新的账套就是以后企业的账套,原来的账套停止。
附:内外账常见科目差异调整方法
1现金
最后调整,其他科目调整完毕后本科目的差异,多就由老板拿走,少就由老板补齐。
2银行存款
1、外账会计没有严格核对银行对账单,有差错。以银行对账单为依据,找出错漏的凭证,不管业务实际的发生时间,全部在本期补记或冲红。
2、有的银行账户没有在外账体现,而且甚至金额较大。将这账户的资金转到老板可以控制的非本公司账户、或取现清空,然后销户。在外账上始终视同这些银行账户不存在。
3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有的会计从来不做账,或者没有交由外账会计做账,甚至做成“银行存款”。根据实际盘点的应收票据。不管业务实际的发生时间,全部在本期补记或冲红。
4应收账款
1)由于以前对外虚开、多开发票,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的销售,因此就会有一块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外账数据大于实际数据。金额较小时,以现金收款的形式冲掉差异。金额较大时,以老板控制的银行账户向公司还款。
2)实际上是坏账,按道理100%提取坏账准备和进行坏账核销。但是坏账核销在税务局办理审批有一定难度。坏账本身不影响规范,只是太多的坏账是对公司管理能力的否定。可以比照第一点的方法平掉一些。
3)因为收入不开票,外账的应收账款比实际小。外账不做处理,内账将款项收回就可以了。
5预付账款
1)外账上预付的款项,因为采购没有发票,所以预付账款没有冲销,以撤销采购的名义,收回款项冲平。
2)外账上没有预付账款,实际上有,以后收到采购发票时,无法冲平,成为应付账款,导致多出来的应付账款按应付账款的处理方法处理掉。这是两套账时没有做好所导致的。若没有发票就不应该在外账付款,若有发票就应该在外账付款。但是,要不财务经理没有审批筹划好。要不很多老板个人随意付款,根本就没有经过会计的审批。
6其他应收款
1)填写收据,现金收款。
2)找一些费用发票冲平。
3)若金额巨大,大多是资金占用所引起。资金占用应清理归还。若资金占用金额巨大,就看老板有多大的实力了。
7原材料
1)由于有不开票的采购,外账没法入账,导致账上数据小于实际库存。找关联方做虚假采购,凭发票入账,增加账上金额与实际一致,导致多出来的应付账款按应付账款的处理方法处理掉。还可以通过几个月的账务出库比实际出库小,结平差异。
2)由于为了减少增值税税负,虚开了采购发票入账,导致账上的金额大于实际。通过几个月的账务出库比实际出库大,结平差异。
注意虚开发票风险。减少账务出库数据会导致毛利率高升,多增利润。
8发出商品
1)企业没有及时开具发票,结转收入,大量发出商品挂账。实际上逃脱税款,税务机关也会关注。企业应及时开票,结转发出商品。
2)因客户验收障碍,迟迟没有开票。企业应加强商务力量,解决分歧,及早财务可以开票,结转收入。
3)对于实在无法对应结转收入的,结转的营业外支出。
(发出商品不能长期挂账,发出商品和收入确认相关联)大量开票会导致大量的增值税和所得税。这是企业以前的欠账现在的清还。若此项处理严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则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有限,或因大量应收账款没有收回,或资金已经给消耗。总之,这是企业经营能力弱的表现。
9固定资产
1)因以前购买固定资产时没有取得发票,导致外账上没有固定资产入账。采取购买一批旧设备的方法取得发票,固定资产入账和实物相符,导致多出来的应付账款按应付账款的处理方法处理掉。
2)因固定资产实际已经丢失、报废,但是账务没有处理而导致账上多出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清理。注意购买发票风险。
10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原来往往将开办费、装修费(租赁)列进长期待摊费用。结转到当期损益。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若金额较大,将严重影响利润,甚至亏损。
11应付账款
1)因虚假采购导致账上有应付账款,实际并不需要支付。在外账银行账户写大小头支票,冲平应付账款,款项倒腾到账外。
2)因无票采购,在账上没有金额。用账外资金支付。外账不用处理。
12预收账款
1)造成的原因和发出商品有关系,结合发出商品的处理。
2)通过账外资金结平或结转到账外。
13其他应付款
占用别人的资金,付款清理。
14应交税费
若本年度计算错误,申报错误。补申报、补记账。以前年度就没法管了。
15应付职工薪酬
调整至正确,对方科目为费用科目,结转损益结平。
总结一句:老板要有一定的账外资金实力。(老板要有钱!)
文章来源于孔方兄-企业股权投融资平台,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且想要跟同伴一起交流探讨的话,欢迎你分享!
孔方兄-企业股权投融资平台,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新三板、新四板挂牌融资一站式金融服务。团队均系知名律所、会所、投行等专业金融领域人士构成,秉承专业、独立、严谨的服务宗旨,已成功辅导多家企业挂牌上市,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声誉和品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