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博士,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无数场学术讲座。校园里的讲座大都是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内容多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理论知识或社会现实热点问题,专门邀请期刊编辑就“学术论文写作”这一主题开展的讲座少之又少。但恰恰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是每位博士生和高校老师脱不开的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那些有过痛苦的论文写作经历和惨痛的投稿经历的作者,更是对期刊编辑充满了期待,试图在会上目睹编辑审稿的神秘面纱。编辑来了,于是,大家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急切希望能够从编辑那里获得平日里百思不得其解的关于写作和投稿的一些问题的答案。
然而,面对难得的交流机会,会议现场的很多人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首选,提问环节参与率低,除了几个敢于先站起来积极主动的提问者之外,大都是在主持人的不断引导下,才鼓足勇气发问;其次,所问问题质量低,这也是最让人感到担忧的一种现象,比如好几个人重复提问杂志审稿流程、有没有作者身份歧视等常识问题——与会者学术出版基本素养偏低的情况,导致了会议中编辑资源的虚置。面对期刊编辑,一方面,好像每个人都有一大堆问题要问,但是另一方面,又都不知道问什么好,结果就是简单提问几个可能自己都觉得过于小儿科的问题。——作者自身的学术出版素养不容忽视!
2016年,联盟还将连续组织15-20场“与期刊编辑面对面”对话活动。我真切地希望大家恶补一下学术出版的基本常识,不要只是盲目地将编辑视为自己的一根救命稻草,试图通过提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解决自己的写作与发表难题。你只有自己提前做足功课,才能在现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而要想达到与编辑开展深入沟通、形成互动的效果,可能需要你下很多功夫。
此外,与会者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在这次年会上一览无余。上午编辑报告的题目是《编辑审稿视角下学术论文的选题创新策略》,大家就很“积极主动”,下午编辑报告的题目是《编辑眼中的作者治学范式研究》,人数迅速减少,坚持下来的听众很多也不在状态。这当然与时下学术功利主义有关,大家都想在会议上获得写作与投稿的操作技能,继而追求一个明确的结果。这也让我想起已经在上培训课的学员中,有人试图逃脱理论课程,想直接上实战课。可是,亲,你知道吗,如果你的写作观念不转变,那些所谓技巧可能一点用处都没有!还没学会走路就着急要起跑的人,势必要在学术写作的道路上栽跟头!
学术写作是学者的天职,也是每一位学者必备的职业技能。从小处看,掌握了学术写作这项技能,可以解决论文写作与发表的难题,从而可以受益终生;从大处看,致力于提升作者群体的写作能力,从而提升期刊整体的稿源质量,最终建立“评价论文”而不是“评价期刊”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是我们的出发点。现在看来,联盟这件嫁衣裳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