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994 0
2016-04-19
导读:从2015年到2016年,综艺节目还是大火特火,而在众多综艺节目中最火的非“欢乐喜剧人”莫属。有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个月“欢乐喜剧人”的收视率在各大卫视所有综艺节目中排名第一,而其东家东方卫视也靠着欢乐喜剧人的大火,在各地方卫视收视率中排名第一,力压“芒果台”和浙江卫视。或许你还在惊叹于现在一部电影随随便便就能挣几亿,不妨告诉你,如今的综艺节目,早已普遍跨入“亿元”时代,一个节目的冠名费不超过1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再加上其他各种广告和周边创收,一档好节目比一个好电影来钱更快。

360截图20160419105536421.jpg


        这两年,国内综艺的整个盘子起来了,一个好节目上下游形成产业链,其中的利益空间令人咋舌,足以养肥很多人。“蛋糕”这么大,它是怎么垒起来的?谁有资格来吃?该从哪处下嘴呢?

综艺为啥这么火?大环境催生大繁荣
  一档好的综艺节目不仅能带来高回报率,同时对提升卫视的品牌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早就是电视人普遍共识。这两年电视综艺开始走向大繁荣,则和电视大环境的改变不无关系。


  “热钱涌动”钱多,人少,速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电视人表示:“文化产业的热钱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步,业内有个笑谈,原来到山西看煤矿的企业都来投电视了。尤其是《中国好声音》让大家看到综艺节目是能赚钱的,一个节目就能让一个公司成长,社会化的公司就也想成为灿星,打造下一个‘好声音’。”

360截图20160419105854980.jpg

  热钱大批涌入综艺产业,这么多钱,总要有人来花。但是,最会“花钱”的人目前仍在体制内。由于没有那么多专业团队来消化热钱,所以就会出现砸钱挖人的现象。该业内人士还爆料,“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团队出走,就是王培杰(节目总监)、王刚(节目制片人)他们的能力有资格谈条件,而且背后也有投资人和热钱支持。”除了江苏卫视人才的出走,天娱公司也开始与央视合作,黎瑞刚上台之后对东方卫视展开新的规划等等,体制内支配金钱的能力体制外差距明显,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怎么盈利?模式有三种:
  《中国好声音》是一个分水岭,把社会化公司制作、卫视来播出的制播分离概念成功打入了国内。体制外的公司,自负盈亏、市场化运作,在创新和竞争力上更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社会化公司拿出更多的钱和资源来投资综艺,连央视也逐渐打开门与外边的制作团队合作。
  华录百纳副总陈永倬介绍,现在市场上制播分离有三种盈利模式。一种是拿制作加工费,比如卫视做一档节目有4000万预算,制作公司拿了这预算,赚的是500万的制作加工费,这种形式的利润不高,而且完全依赖于电视台,通常做不大。
  第二种是“好声音”模式,就是社会公司负责投资运作,电视台负责招商运营,两家对赌收视率,决定广告分成,这种模式风险高,且受制于电视台,如果节目没到现象级,赚的钱就不高,反之就能获得高利。
  第三种则是买下时段做内容。比如蓝色火焰在北京卫视做的《最美和声》项目,给电视台付固定的时段费,相当于电视媒体虚拟运营商,全权负责节目投资、制作、广告运营,这种模式需要广告招商能力强。节目制作之初招商营收基本就能覆盖成本,剩下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创收的秘密:综艺节目只赚不赔?
  很多人并不知道,综艺节目其实和影视剧有着本质不同,一档节目从开机那天起,就是盈利的!一位电视节目制作人详细介绍了综艺节目的制作流程:电视台开发一档新节目,方案往往由制作人和广告部一起出,从一开始,这个方案就要充分考虑广告植入,再由广告部和客户接触,达成初步赞助意向后,节目才启动制作。也就是说,这样的策略基本上保证了电视台只赚不赔。综艺新时代的到来,则是在原有盈利基础上,扩展了一档节目的创收空间。


  “广告植入”:明星资源是“硬通货”
  广告收入是综艺节目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档节目通常靠冠名和特约就能摊平成本。要解决冠名大户,明星资源是“硬通货”。再拿欢乐喜剧人来说,第一季有着吴秀波担纲司仪,沈腾带领的开心麻花团队和宋小宝小沈阳所在的辽宁民间艺术团等喜剧“大咖”参加表演,第二季更是请来了郭德纲这位专业搞喜剧的来担任司仪,除了一如既往豪华的参演阵容外,在表演过程中还有黄晓明、谢娜、大鹏、朱时茂、王祖蓝等大牌来助演,可谓是赚足了眼球。欢乐喜剧人反过来也使得小岳岳宋小宝等成为了现象级的娱乐圈“新贵”。

360截图20160419105813567.jpg

  而综艺节目的广告油水到底有多丰厚呢?一组来自广告界的数字说明一切。一直以来,乳业公司是综艺广告投放大户。根据公开资料,伊利、蒙牛、光明等企业在营销费用上投入巨大,其中伊利2013年上半年的广告宣传费用达到了25.9亿,比净利润高2/3。而独家冠名《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和网络冠名《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就花去了将近4亿,是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五分之一。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2013年上半年的广告费合计达到40.91亿元。
  此外,由于越来越“豪”的广告主们花钱渴望日益增长,正常冠名和在节目中插播广告早已无法满足需求,为了让金主们更好地投放广告,综艺节目各出奇招。有的节目见缝插针,在广告位置上大做文章,还有的节目像电视剧一样,直接在内容中植入广告。比如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经常会看到诸如此类的题目:“我们经常使用的飘柔洗发水是美国哪家公司的产品?”“瑞星杀毒软件的标志是什么动物?”“金穗卡是哪家银行发的卡?”


   “全产业链”:衍生产品打通关!
    综艺节目开发衍生产品已不是什么新闻。像灿星就借助《中国好声音》节目开发了一条产业链。2013年,《中国好声音》除了广告收入、影像音频版权收入之外,还举办了全国巡回演唱会,同时推出了同名电影,虽然票房只有300万,但上映之前就依靠植入广告收回成本。
        综艺节目持续性比电视电影更强,可以连续做多个季度,同时也有很多衍生品可以开发,营收的爆发性也强。在内容形态的开发上,可以做游戏、电商导流APP、电视剧、电影等衍生开发,并直接和电商产业链挂钩,衍生能力极强。

        然而,在“欢乐喜剧人”们大火特火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综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各种音乐选秀节目、真人秀以及访谈类等等出现了大量的同质内容,其市场已渐趋饱和,收视率与刚开始的时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以欢乐喜剧人为首的喜剧类节目虽然没到“烂大街”的程度,但是同样也出现了一些与之类似的节目。

360截图20160419105601873.jpg

       “趋同”不可避免地会使节目的收视率收到影响,而收视率就是“钱”的保证。综艺节目的“亿元时代”还能维持多久,是走向辉煌还是日渐式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