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是我们优察学院筛选优秀论文的标准之一,由此形成的“趣味研究”构成了七类优秀选题之一。“趣味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假设之下,即:论文的趣味性越大,就越接地气,潜在读者就越多,越具有发表的潜质。这一指向是自优察学院推出优秀论文七种类型以来,最受争议、最为某些道学家指为“离经叛道”的,但是我们认为:关起门来假装严肃不能成为某些道学家闭门造车的借口,学术论文写作不仅作者自身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如果作者自己也没有乐趣那就不值得讨论了),而且还要让读者获得乐趣,也就是说,既能自娱又能娱人的学术论文才是好论文,真正的好论文应该来自生活,脱离生活的学术研究不是我们提倡的。以下4篇“趣味研究”类论文均是将生活中的某种朴实现象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从而实现了对生活理性思辨的升华和学术生活化的转向。 
         《“抢跑”真的能赢吗?——小学数学校外辅导对校内教学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影响》。该文对于很多国人每天挂在嘴边的“抢跑”现象做了量化研究,坐实了校外辅导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大众判断。 
        
 
         《家庭嘈杂度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该文唤起了那些生长于贫困家庭的儿童的一种灰色记忆,“大人在一边看电视嗑瓜子唠嗑,孩子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的场景映入读者眼帘。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该文是一篇综述研究,应该说选题不错,但如果能做成一篇实证与思辨相结合的论文会更好。
 
        
 
         《专家如何能支持教育改革——基于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报告》。“专家”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既不是前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也不是普罗大众,而是陷于社会发展格局的利益相关者。在“教育改革”这一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事件中,谁是专家、作用如何、如何作用、作用的限度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该文正是这样一个研究,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见证了1949年以后“教育专家”的成长。
 
        
 
            《学校选择、教育服务资本化与居住区分割——对“就近入学”政策的一种反思》。该文选题趣味性并不是很强,但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反讽意味增强了论文的可读性,包括对“重点校”制度的搜罗、“择校”向“择房”的演变、“就近入学”的经济歧视实质等,在“有意思”中将读者引向“教育资本化”的深层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