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券商做量化分析研究,不过也是刚起步,从估值模型和财务模型转过来的。
我的体会是,要想做好金融量化,需要三方面的综合知识交叉,一是金融知识;二是统计数学知识;三是编程知识。这三者的关系如何呢?打个比方吧,很多人是从程序员转过来的,最容易做的一种策略就是,灵光一闪,比如看着两条均线,构想出一个策略,什么什么条件买,什么什么条件卖,那就编个程序回测吧,回测出来的结果一看,牛叉啊,3年收益300%,比大盘高出了250%,还想什么呢,发财要趁早啊,干吧——这就是以编程知识为主的量化研究的特点。
如果加上了统计数学的知识,可能研究员会觉得,3年的抽样不具备普遍性,必须延长至10年,涵盖牛市、熊市和震荡市;哪个变量是否是大盘指数的先行指标呢?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关系都试一试,终于弄出一个较为显著的统计模型,然后不断改进模型,进行预测——这是编程+统计的量化研究。
如果加上了金融知识,会在建立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寻求金融学上的意义。我们同行之间认同一句话: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没有金融学上的意义,等于没有意义。一个好的模型需要从纯抽象的数据上的规律,对应真实世界各个因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如果有这样的逻辑,这个模型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如果没有,可能仅是过度数据挖掘的产物。
这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对不对不重要,希望能够有一些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