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写作一篇论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角色问题?我相信80%的人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大家一般都会默认,论文写作者的角色就是研究者或者阐释者。不过,这种写作者关于自身角色的刻板印象可能正在严重影响着你的论文质量。
“写作者角色光谱”是将隐藏在写作者潜意识中的自身定位问题挖掘出来,然后通过光谱的比喻进行形象化呈现。通过对大量论文中叙事者身份的对比研究和访谈调查发现,作者在论文写作中的角色定位通常包括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小我”、“学者”、“作者”、“读者”和“大我”,作者对自身在论文中的角色认识不同,对自己正在写作的论文的判断也不同,最终使得论文的整体质量也大不相同。在写作者角色光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写作者对自身角色认识的不断深化,其论文也释放出不同的色彩。当写作者仅仅意识到“小我”时(表现为有些语句主语是自己,甚至有的论文直接出现“我”,当然不包括有意为之的谦辞),其写作思路就会局限于一己所思所想,选题和写作过程都“任性”地从“我”出发,甚至在行文中不恰当地表现出个人好恶,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写出来的论文也可能只有“我”感兴趣而已,不具备学术传播的价值,当然就谈不上发表。当写作者将自己置于“学者”的位置上时,由于其身份意识大为增强而使论文有了鲜明的学术立场和明确的学术观点,尤其是当针对学界或业界热点话题进行发言时,作为“学者”的写作者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公共意识,写出来的论文因其可以充分运用专业知识而少了一些充满主观色彩的论断,最后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性。
当写作者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篇论文的“作者”时,之前那种思想倾倒式的写作思路开始转变,因为他正在进入到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传播网络,即将开展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是的,这场学术对话正是从写作过程中甚至动笔之前就开始了,而不是论文发表之后。在这个学术传播网络中,既有传播者(写作者)、传播内容(论文及其观点等)、传播方式(可能采用哪种渠道发表)、传播时间(选择何时发表)、传播地点(可能在多大范围内的平台发表),也有传播原因(为什么写作、为什么发表、凭什么发表)、接受者(期刊编辑、可能读到论文的学术同行等),甚至还有干扰噪音(能不能写完、发表时找不找熟人、交不交版面费等)。在这种类似于传播学中“5W1H”式的简单粗暴的追问中,写作者会切身进入到这个网络,并且开始重新反思自己和自己正在写作的论文本身,而且他会逐渐意识到自身在这个巨大传播网络中的局限性(没了之前那种从“我”出发,凭一篇论文就想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开始对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慎而又慎、反复思量。当写作者能够做到换位思考,进入到论文潜在“读者”的位置上来反观自己正在写作的论文时,就实现了“去我化”的最后一步,这一步艰难的跨越可以让自己的写作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此前诸如论文观点能不能站住脚、期刊编辑感不感兴趣、学术同行会有什么反应等问题一下子都迎刃而解,因为此时的“我”已经不再是“我”,而是从阅读和接受的视角来反观论文应该怎么写,从而对整个写作过程产生一种基于传播效果的倒逼作用。写作者角色光谱的最高一层是“大我”,此时经过了一段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历练之后,“我”回归到“我”,只是此时的“我”已不再是之前的“小我”,而是拥有了学者公共身份和学术传播意识的“大我”,写作目的不再是简单的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而是变成要让自己的学术观点实现有效传播。
正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相信,写作者的“心有多大”,写出来的论文的传播价值和读者群就有多大。能够将心比心地站在期刊编辑、学术同行等潜在读者的角度审视甚至解剖自己的论文,我们不需要再为论文能不能发表这样拙劣的问题而烦恼,因为“我”就是编辑,“我”就是读者,“我”就是这场学术对话的主持者,唯一需要做的工作只剩下保持学者身份,保持自己的学术激情,在小心求证中让自己的论文写作之旅严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