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系数与经济发展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利益相关系数,假如一个人甲在经营某项事业上创造财富增量△X,△X给另一个人乙带来收入增量△Y,则C=△Y /△X就是乙对甲在该项事业上的利益相关系数,C越大,则乙就越关心、保护甲的该项事业,推动甲的该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C越小,乙就越不关心甲的该项事业,保护力量越小,推动甲的该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小,侵害甲的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大。C为零或接近零时,乙就会毫不关心甲的事业,而侵害甲的利益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1、劳动力;2、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马克思主义又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真的如此吗?我们看看各个时代的情况:
在奴隶社会,奴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产品完全不属于自己,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劳动呢?心不甘、情不愿又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呢?他们之所以劳动,是因为奴隶主用皮鞭、锁链、饥饿、死亡来威胁、逼迫的,而奴隶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产业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促使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假如奴隶主对产业的利益相关系数极低或为零,他们就不会强迫奴隶劳动,而奴隶也不可能自愿劳动,那么,奴隶社会还会存在劳动吗?还会存在生产力吗?生产力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奴隶又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
在封建领主制时代,农奴对私田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他们自觉自愿地在私田上劳动,而对公田则消极怠工,全靠农奴主强迫劳动,“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审分》),同样,如果封建主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低,就不可能强迫农奴劳动,公田就会荒废;而农奴没有对私田的高利益相关系数,私田也会荒废,社会经济就会瓦解,生产力又会从哪里来?历史又如何能发展?
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人为什么会卖力劳动呢?是因为按劳付酬,干得好升职,干不好失业;使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为什么会按劳付酬呢?因为管理者追求企业利润,为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按劳付酬,提高他们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那么,管理者为什么会追求企业利润呢?是因为,资本家对自己的企业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他们强烈追求企业利润,给管理者高薪和一部分股份,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而管理者若做的不好,就会失去高薪,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使他们竭力追求企业利润,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家对企业的高额利益相关系数,就不会给管理者高薪和股权,不会要求他们追求利润,就不会有管理者对企业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就不会有对工人的按劳付酬和奖勤罚懒,更不会有工人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那么,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更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因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是建立在一定水平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基础上的,离开这个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生产力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国家所有制是最最奇怪的所有制,所有人对国有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都变成了几乎为零的状态,于是,没有追求利润的资本家,就不会有追求利润的管理者,更不会有“按劳分配”,工人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几乎为零,这使得国家所有制下的生产力完全失去发展动力,严重缺乏保护力量,经济规律不再起支配作用,对国家财产的掠夺与瓜分的规律起支配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剥削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他们是对社会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的主要占有者,因而是经济的组织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引导者。
更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对应着更高的经营动力,那么,为什么不提高利益相关系数呢?事实上,所有人对同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的总和是一个小于该资产利润率的常数,利益相关系数是一个十分稀缺的资源,如果在所有人之间平分对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就象把一斤白糖丢到长江里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不会尝到一丝甜味,这就是国家所有制失败的原因。
原始公有制下,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很低,私有制下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社会的发展使公有制瓦解;奴隶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使奴隶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奴对私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但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阻碍了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崛起,使地主制经济产生,而地主制下,农民对土地的利益相关系数大大提高,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使得地主制经济迅速战胜领主制经济,贵族们迅速没落。社会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就是利益相关系数分配的走向合理化的过程。
那么,利益相关系数资源如何分配最合理呢?我们假设一个人是一企业员工,我们看到:他的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对本职影响力最大,无人能比;对本班组影响力次之;对本车间更次之,对本厂更次之;对企业外就太小了。这是一个梯度分布状态。不同职位的人的影响力也完全不同,按职位的高低递减。因而,按照人们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不同层次的影响力的分布状态,来分配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是对利益相关系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方式,它产生的经营动力是最大的。(参见《国有企业最优改制方案》)。
我们看看自然中的物质结构: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结合而成,原子内部是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又由中子、质子构成。中子、质子又由夸克构成…….,宏观上: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本星系……,
总之,是由不同的梯度分布的层次构成,越往低的层次,越坚固,因为构成它们的力越强大,越往高层次,越松散,因为结合它们的力越小。
如果我们把利益相关系数看成吸引力,就会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的要求与自然界对不同性质的“作用力”的分布竟然如此相似。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难道在这里还不能感觉到那种“合于自然”的美妙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3 14:35: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