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516 1
2016-04-25

    群体心理的特点_群体心理效应_群体心理的形态


群体心理的特点


  (一)认同意识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当然,每个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要相对低一些,而小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二)归属意识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但是,归属意识里面有个自愿感和被迫感的问题。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是自愿的归属意识,而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则不确定,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个人的优势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可能对归属于该群体产生被迫感。这是一种和被迫感并存的归属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该成员首先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群体做些什么,而是考虑我归属于这个群体了,群体应该为我负责。所以同样是归属意识,自愿的归属增强凝聚,而被迫的归属增强离散。


  (三)整体意识


  由于认同群体,归属于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都有或深、或浅、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群体有其群体的整体性。但是这种整体意识程度不同,行为表现不同。一般说来,整体意识越强,维护群体的意识也越强,行为具有和群体其他成员的一致性;反之,整体意识越弱,维护群体的意识也越弱,行为具有或强或弱的独立性。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正因为整体意识强,所以在发现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害于整体时采取反对态度,和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正因为整体意识弱,所以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和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所以整体意识和行为一致是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但不是同一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行为独立性强的人等同于没有整体意识或整体意识不强。


  (四)排外意识



  所谓排外意识,是指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识。群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群体成员具有整体意识,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排外意识。只要班组奖金高,管它车间发得出发不出奖金;只要车间奖金高,管它企业发碍出发不出奖金。这是群体成员普遍会产生的心理。排外意识是和群体成员把自己看做哪一个群体的成员:或者说更倾向于把自己看做哪一个群体的成员相联系的。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班组群体的成员,他就排斥车间以上的群体;倾向于把自己看做车间群体的成员,他就排斥企业以上的群体,同时他更横向地排斥同级的其他群体。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体的成员,排外的意识就越是强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难进入小群体。这反过来也说明,人们往往更重视小群体的利益。


群体心理效应


不知道多少朋友玩过这个东西,我先解释下,对于拓展训练,这项训练始于二战时的德国,当时的德国人在战争中身处险境,却总有一部分人能存活下来,而存活下来的人并不是年轻的人,而是年龄稍长的军人,因此,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当灾难来临时,决定你是否生存的最关键的因素不是你的体能,而是你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拓展训练的雏形。


而现在的拓展则被赋予了突破自我、团队意识等意义。


第一个项目,信任背摔,就是你从一个1.5米左右的台子上仰面朝天摔下来,由下面的队友接住你,主要是你要相信你的队友可以接住你,目的是信任。


第二个项目,鼓舞飞扬,一个圆形的木板由10条绳子固定,大家一起拉绳子,让木板上面的球弹跳,弹跳的越多次数则为获胜,目标是协作。


第三个项目,雷阵,三个人一组,中间一个人的两腿分别与两边的人的腿绑在一起,这样的行动能力大大受限,因此要求一致协调的行动,而且模拟前面有地雷,前面的一组触雷,后面的一组继续跟上,以全体成员过了雷区为目标。


倘或是一种游戏则具有快乐的意义,也无可厚非,但非得要强加上多少意义则显得幼稚。


游戏与现实的最大差别是,游戏重视过程,而现实的工作重视结果,很少有老板会因为你把事情搞的一团糟却因为你的过程很很努力对你大家赞赏,因此,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而在这个拓展的游戏中,通过喊口号等来调动大家的情绪,使现场的情绪温度不断上升,以至于更热、狂热,总是让我想到了传销这一路我们打击的对象,其实很多参加传销培训的人都有一个突破自我的感受,我也参加过安利的培训,但最终没有加入。


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在一些口号的鼓舞之下,不假思索的行动,这一类的群体事件历史上不绝于书,而群体在短时间内的狂热刺激下失去了判断能力,而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模仿和服从,这是群体心理的特点。


不论我们如何进化,我们还是一种没有毛的猴子,最近在看《裸猿》三部曲,这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人类行为的书,里面的不少观点与传统的很不相容,但作者可以自圆其说,今天也刚刚看到时寒冰的博客,他在讲读书的心得时候说,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非常认同,因此,也在努力纠正这样的毛病,看我的文章的人,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则不妨作为一个反对的观点,至少增加了你的思考。


群体心理的形态


  1.群体归属心理


  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为准则,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例如,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上表明自己身份时,总是说我是某个学校的,到了学校,则强调是某个系的,到了系里,又表明是某个班的。这种表现校、系、班身份的意识,就是归属感的一种具体表现。群体的归属感,由于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不同,其表现的程度也就不同。群体凝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绩越大,其成员的归属感也就越强烈,并以自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而自豪。所以,先进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比落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要强烈。另外,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同时或先后参加几个不同的群体,他对这些群体都产生归属感,而最强烈的归属感是对他生活、工作和其他方面影响最大的那个群体。一般来讲,人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要比对工作群体的归属感强烈得多。


  2.群体认同心理


  群体认同感,即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由于群体中的各个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目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同属于一个群体,于是在对群体外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上,都自觉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自觉地使群体成员的意见统一起来,即使这种看法和评价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群体成员也会保持一致,毫不怀疑。例如,某个成员与群体外的他人发生意见冲突,那么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就会与本群体的这个成员的意见保持一致,认为他说的对而批驳对方。


  一般来讲,群体中会发生两种情况的认同,一是由于群体内人际关系密切,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大,在群体中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成员会主动的与群体发生认同,这种认同是自觉的。另一种认同是被动性的,是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被群体抛弃或受到冷遇而产生的从众行为。这后一种认同是模仿他人,受到他人的暗示影响而产生的,尤其是在外界情况不明,是非标准模糊不清,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时,个人与群体的认同会更加容易。


  3.群体促进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个人单独不敢表现的行为,在群体中则敢于表现,一个人单独很少做的事情,在群体中却做了。这就是说,个人在群体中变得胆大起来。这是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把群体看做是强大的后盾,在群体中无形地得到了一种支持力量,从而鼓舞了个人的信心和勇气,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做出了独处时不敢做的事情。并且当群体成员表现出与群体规范的一致行为,做出符合群体期待的事情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扬,从而就使个体感到箕行为受到群体的支持。这种赞扬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个人心理的感受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表情,甚至仅仅是同伴在场,都可以成为促进作用而被个体体会到,从而强化其行为。



  然而,群体的这种鼓励作用。并不是等同地发生在每个成员身上,有的受到的支持力量较大,有的劂较小,还有的则感受不到支持,甚至还会产生干扰作愿。因此,一个群体能否对其成员产生促进作用,要受成员个人一窆条肄的制约。这些条件表现为:第一,群体成员必须服务本群体的规则,热爱自己的群体,为群体的利益服务,而不能成为群体的越轨分子;第二,个人与群体认同,并希望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成为个人利益的维护者。如果缺乏这两个条件,这种作用就不会发生,有时反而会产生阻碍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降低活动效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4-25 16:12:3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