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的建议
“入世”对中国金融业来说,将面临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特别是短期内尤为明显。近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金融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已由过去国家财政的一个记帐单位变为左右国民经济运行最为关键的部门之一。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履行开放金融领域的承诺———给予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市场准入。我国将在加入WTO后的五年内,准许外资银行用人民币向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准许外资银行在全国各地建立分行,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也就是说,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中资银行将和外资银行在同样的条件下竞争。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于文涛(2002)把选择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作为分析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分析。其分析对象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还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六家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有逾期、呆滞、呆帐贷款三部分组成。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剥离出约1万亿的不良资产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但是截至2001年9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随有所下降,但仍高达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这与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差甚远,而且也远远高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各国的银行水平(东南亚各国银行在金融危机前不超过6%)。
2、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地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于2001年1月16日公布的新资本协议草案中,关于计算资本金的标准法对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计算,显示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8%的最低水平,同时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3、存贷比率。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1995年以前,中国银行存贷比例一直在100%以上,1996年开始有所下降,至今大部分银行的存贷比率已经降到国际上的一般安全标准75%的水平左右。
4、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于营业收入总额之比,两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1997~2000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连年出现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比。总体看来,在中国无论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系列历史原因和经济转轨过程中自身原因的影响,在经营过程中积存了众多的不稳定因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转化为现实或潜在的银行风险;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可以肩负,经营机制也比较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要求,,并且许多财务指标还领先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但同样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不良贷款率过高、资本金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二、商业银行经营存在的问题
1、产权结构单一,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企业,国家单一享有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导致所有者虚置、产权主体不到位,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薄弱,无法实现整体的有效运行,从而对国有产权保护不力。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的非人格化和它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使银行的坏账率和银行的风险增高。
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单一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虽注重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如委托理财、基金托管、代收代付和客户理财等,加快发展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仍处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传统存、贷、汇范畴,金融创新的步伐远落后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进程。
3、信贷期限结构错配 无论是从存量指标来看还是从增量指标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继续上升,信贷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引发商业银行支付困难,直至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国家中长期建设资金高度依赖银行供应,会使经济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大的风险。
4、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竞争程度 根据我国与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届时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据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10年或15年以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达到30%左右。这势必会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挑战。外资银行入驻我国,将会在优质客户资源、中间业务和优秀人才方面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
三、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
1、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治理结构 实现产权多元化、解决政企不分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规范的股份制能够充分发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作用,能够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治理结构,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股份制银行过去所谓健全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只是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的,与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存在一定距离。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化下,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
2、进行产品与经营模式创新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产品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为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推进并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以消费信贷等为代表的新贷款业务的比重,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加大以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优化银行盈利结构;利用分业经营政策日益松动的形势,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将来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3、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资源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通过出售部分股权给境外投资者,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境外投资者投入相应的资本、技术、管理及产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文化,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共谋长远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4、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 借鉴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不断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监管体制,对商业银行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管。通过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方式,实现对各商业银行从市场准入到市场推出的全面管理。监管重点在原有以合规性为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合规性和风险性并重;抓紧制定和修改已出台的商业银行法规的实施细则,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尽快制定网络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他社会监督的作用。
5、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员工队伍 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领导力、控制力和执行力的管理团队;其次,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符合市场规则的激励约束机制;再次,根据银行发展的需要,着重培养金融复合型人才,为银行的混业经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最后,根据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可考虑从境外聘请高级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