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链中游市场投资潜力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从三大核心零部件到各种类型本体,各行业系统集成,以及人才培训、服务等后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初步完善,并涌现出汇川技术(伺服驱动)、沈阳新松(AGV)、成焊宝玛(汽车焊装集成)这样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
从销售占比上,国内机器人企业份额从2013年的11%上升至2015年的15%;从产品结构上,2015年上半年,国内多关节机器人销量位居第二位,同比增长91%;从产品性能上,根据日本机器人协会的评测,我国国产多关节机器人已达到日本70%的水平。
从事机器人关键路部件、本体研制和系统集成的厂商众多,但盈利能力、高端市场占有率、关键零部件的市场认可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较低。部分地方政府过于注重产业园区建设,对于技术积累、研发能力、市场化的历程估计不足,重复性投资现象严重。
工业4.0的核心框架是信息物理系统(CPS),即将自动化设备、工业通信网络、工业软件以及工业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系统化整合。投资安装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是实施工业4.0的第一步,通过铺设本体占据客户资源,将利于其他设备和服务的销售。
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集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和精密配套融合一体的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制造、研发沉淀经验的行业。从我国机器产业链发展来看,由于受核心技术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获得突破的主要为系统集成领域。国内一些领先企业从集成应用开始,主要借助对国内市场需求、服务等优势,逐渐脱颖而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机器人本体市场投资潜力
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小和实力参差不齐,除了四小龙(新松、埃夫特、埃斯顿、广数)拥有一定的市场、资本和政府背景,广州启帆等以量走货外,其他企业大都处于少量出货的阶段。在这种现状下,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来维持生存和发展。现阶段国内机器人厂商在高端领域不能直接与国外企业竞争,国内机器人的成功之道在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生产经济型机器人本体,尤其要突破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机器人本体是自动化技术的集大成者,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面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有最大的议价能力。机器人本体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地位,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系统集成企业。
研制机器人本体只完成1/3的工作,还需要将机器人本体,与工艺和集成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最终满足客户需要,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未来国内可能出现的机器人优势企业,肯定是能够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器人本体的企业,而且也会从事系统集成业务,甚至还有零部件业务。
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投资潜力
系统集成指的是将批量的机器人、网络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一个生产车间。对比上游的高技术含量,下游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是利润也高,因为集成商可以收取方案设计费、服务费,因此国内95%的企业都集中在下游系统集成这环节。
国外系统集成商因为专注于机器人普及率高,且目前系统集成需求最大的汽车行业,通常与汽车厂商有长期合作关系,营收规模可以做到接近100亿。以柯马为例,其在中国的客户也主要是汽车企业,不仅有外资汽车客户,也包括长安、奇瑞和江淮等国内客户。国内集成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较,发展时间较短,而且在汽车领域通常竞争不过国外集成商,因此,规模相对小很多。
国外大型系统集成商通常是在某种工艺里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例如杜尔在汽车涂装生产线集成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当然杜尔也拓展了系统集成以外的业务,比如清洁和过滤系统。
国内系统集成企业通常并不局限于某种工艺,但是主要专注于某个行业。只有集成能力最强的新松,可以跨出汽车行业拿到其它行业的很多订单,当然新松除了系统集成业务,还有物流与仓储成套设备和交通自动化系统等业务。在业务多元化方面,新松和杜尔类似。
与国内本体厂商面对国外企业强大的竞争不同,国内系统集成商却拥有本土的许多比较优势,包括渠道优势、价格优势、工程师红利等。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企业发展行业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如针对于物流、3C、汽车、金属加工等细分行业的机器人集成商开始崛起。随着企业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从单站式的改造向着单线、以及整个自动化厂的改造,所以一家企业或者两家是不能够完成应用企业的项目需求,所以合作将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