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案例分析_人格心理学理论
人格心理学案例分析
例1:攻击性
精神分析理论从无意识角度解释: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一种自我毁灭的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自我毁灭的,所以这种冲动就会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或外部的方式表达出来。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稳定性的个体差异。认为儿童时代就好攻击的人,长大成人以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行为。
生物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现在有证据证明,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爱攻击。一些生物学变量也对攻击行为有影响。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长大,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人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比如看暴力片;比如在游戏中,一些儿童发现会打架可以使别的孩子怕他们,于是攻击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认知心理学家:探索的焦点是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即面对一个情景时,不同的人给予的解释不同。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一些人显示出稳定的攻击行为方式?现在应该清楚了:对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看你站在哪个流派的立场。而且有时当你解释某个现象时,不必把自己划归到同一个流派。
例2:抑郁
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是他们又不可能去攻击他人,于是就“向自己出气”。
特质理论则重在研究哪些人容易抑郁。
生物学派解释说,一些人可能生而具有抑郁的敏感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解释,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的人。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
认知流派认为,经常抑郁的人倾向于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事件,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
思考:
" 你怎样理解“意识、无意识、前意识”?
" 试着理解这句话:“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身上多数真实的东西都不是意识,而我们意识中的多数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弗洛姆)
故事一——在生活的摄像机前
百货店里,有个穷苦的妇人,带着一个约四岁的男孩在转圈子。走到一架快照摄影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
妈妈弯下腰,把孩子额前的头发拢在一旁,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
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的”
人格心理学理论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
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都拉(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观点
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为首的人本主义(Humanistic)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观点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过敏症倾向 (Neuroric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人格心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格心理学曾经有过光辉的过去,各大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学的园地中争奇斗妍,但现在的人格心理学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险。那么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McClelland以TAT研究成就动机闻名于世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当前的人格心理学有四个特征:第一,人格大体上仍然是对自我印象的研究。这是针对人格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它仍以自我报告为主;第二,当前的人格研究仍然基本上只涉及意识的或认知的变量;第三,人格研究远未成为一门日益积累的科学,而只是众多分散工作的总称。他说每个人似乎更醉心于提出一个新途径。第四,与心理学的其他很多研究一样,人格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过程上,而不是内容。心理学还是一门研究“ing”的科学。
刘兆永在谈到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现状时也认为,当前传统的人格理论并未死去,而又产生了更多的新的人格理论,但又缺乏能整合前人资料、进一步指导研究的人格理论。
Epstain认为人格心理学衰落的原因不在于它太狭隘,而是它没有一个大的人格理论可以有效地与经典理论竞争。
很多人格心理学家都认为当前的人格心理学缺少一个大理论(a grand theory)来指导和统一研究,因而大家都发出了对大理论的呼唤。而Funder.DC却严肃地提出了三个问题:这样的大理论可能吗?它真的可取吗?它是否已经存在?Funder自己对几个问题作了概括的回答。首先人格研究太广泛而不能被一个(即使是一个大理论)所完全囊括。经典的人格理论流派一般都只能较好地解释某一方面的问题。第二,他认为现存的几大理论已经让人格心理学显得宽泛、多元化而且开放,而一个大理论反而会削弱这一点。他还用借喻的手法警告呼吁大理论的人们:“一个昆虫学家在路上发现了一只臭虫,他不知道该把它归入哪一类,于是上前一脚把它踩死了。”第三,由于前两个问题已经作出了否定回答,所以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是否定的。但Funder认为象“大五”、社会学习理论、进化生物学等这样的理论即使能算上所谓的“大一”理论(A Big One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那么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框架。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人格心理学看上去生气勃勃、百花齐放,但在理论上却少有建树。而研究不能结晶为理论就毫无意义。因此人们呼唤一个大理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样一个大理论究竟有没有诞生呢?我们可以来看看两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