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疫苗事件,在网上激起各种争论,但令人惊讶的是,争论焦点竟然大多是关于疫苗是否有毒、是否还要打疫苗等等,却不是关注该类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除了该事件的主嫌犯之外,她所挂靠的有资质的单位、疫苗生产企业、政府公共卫生部门、医院等等,各自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以后应该如何改正呢?
在中国大陆,每次发生灾难性事件,先是媒体、网络、普通老百姓的一通愤怒和争论,然后抓几个替罪羊,就完事儿了。更有甚者,把悲剧变成喜剧,大肆宣扬救灾英雄。至于后续的监管举措,如何避免该类事件再次发生,就无人问津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类似事件继续地层出不穷。张瑞敏在给《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那些在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对这些英雄人物大张旗鼓地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这类突发事件的机制”。
然而,聪明人都能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于是乎,他们对国内的产品开始用脚投票,开始大量采购国外产品。我们可以看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的长期低迷。这不是说国内的产品真的就都有问题了,而是民众对产品监管体系的信心丧失。
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并不是只有中国才发生过,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也都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但为什么美欧日的国民没有出现大规模海外采购的情形呢?我们以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为例,每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美国人很少把它归咎于道德沦落,而是诉诸于法律以及追究监管者责任。道德归因,实际上是模糊问题的焦点,而且无助于解决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类似现象的发生。以地沟油为例,在缺乏监管和违法成本低廉的环境下,使用地沟油的商家的成本必然会低于不使用地沟油的商家,从而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最终导致有良心的商家被迫使用相似手段,否则就会亏损、倒闭、被挤出市场。
食品和医药安全,根在管理,主要是法律问题和政府监管问题,政府严格监管,才是根本。我们应该认识到,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法制国家都有食品召回制度和卫生分级体制,并且在每次出事之后都会进一步地完善。世上没有100%完美的制度和体系,但有管理和没管理、管理得好和管理得不好,肯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来源:睿可思卓越价值论坛
微信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kyNTc4Ng==&mid=403429753&idx=1&sn=7a015314a8025f5163354080df2c5f86&scen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