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
不知道徽商是如何崛起的,曾经是那样辉煌,为什么就没落呢?
如今只是听说浙商如何如何厉害?而徽商感觉消失了,这是为什么??
望有识之士指点迷津!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农村改革包含第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凤阳),前几年,温总理在安徽进行税费改革都很成功.
安徽的改革再前,可是却没有感觉到安徽的发达,这是为什么呢??
安徽落后死了,作为中部沦陷区,所以国家应该大把大把的投资来,就这样。
我感觉徽商没落完全就是徽商文化的保守成分在作怪~
保守成分是什么呢?我对徽文化有一点点了解,不妨交流一下.
好像是失去了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作为徽州人,我是赞成这一点的。
关于徽商的没落,梁小民好像谈过。
你要知道凤阳还是出名的穷。
dounaiman居然是徽州人,真是令人吃惊。看来我说的没错,徽州人失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浙商继承了这种精神。
京剧也源自安徽,我真是孤陋寡闻啦。我只知道咱这有黄梅戏,在安庆一代
我一直认为安徽的穷是因为没有资源,也不靠近沿海,所以发展很慢。
似乎很多人都不了解徽商,徽商的伟大,可以在一些著名的影片中看到,伟大的徽商不值得我们纪念吗?
徽商的衰落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去凤阳调研过,这点我觉得我比那些专家更有发言权,因为我家就在凤阳旁边。
我现在一直认为,政府的农业政策一直都是不积极的,所做的只是对既定事实的承认。比如分田到户,土地流转。可以说农民的自发性行为总是快于政策。而且政府的很多政策是有害的,大家有目共睹。
对农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预。
chenhe2007,您居然到凤阳调研过,真是可敬,我对学术很多时候持有怀疑态度,因为它常常不符合事实,而调研就显得很珍贵。
看来我们以后多多交流。我隐隐地感觉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呵呵!
可是现在的徽商不存在清朝时代的问题吧。
wang658664 发表于 2009-5-20 08:35 其实对于清末的时候徽商的没落和当时的政局也有很大的联系,当时在盛宣怀等人的建议下实行的官督民办,但是即使是民办的,企业家在企业中的权利还是得不到保证的。对于像胡雪岩这样的案例,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个人的骄傲自大,与当时的英法叫板,大量囤积生丝,后来销售不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再后来由于政局的动荡,和其他势力的搅和发生了储户的挤兑,以至于阜康钱庄无法兑现而破产毕竟手里面有实权的人才是真的,政商博弈之间权利的不平等导致了后来,官员们将企业慢慢的囊入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