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小论
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一系列的著作中阐述了他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可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又反过来压抑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人们最大的欲望就是要得到性的满足,这成了每个人在意识中所要做任何事的源动力,甚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永恒动力,而精神病的最根本原因正是这种性满足被扰乱的结果。正像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此外:“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由于意识总是压抑着潜意识,使得潜意识潜伏于意识之下,所以潜意识是不能自觉进入一个人的意识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得付出极大的努力”,因此当一个人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反倒不一定十分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只有当意识不注意的时候,例如做梦、口误、心不在焉等等,潜意识才会不自觉地偷偷流露出来。这就意味着潜意识不单单是个概念问题,而是确实与很多事实有关联。只是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事都与性有关,这就太不为当时的理性主义者所接受。
潜意识究竟反映出的是一种什么事实,这有理论意义吗?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一文中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在我看来,潜意识起初只是一定心理活动的一种暧昧不明的特性。现在我们对它更了解了。有迹象表明,我们通过其他更重要的特征认识到,这种活动带有一种心理范畴的性质,它属于心理活动的系统,值得我们予以充分注意。潜意识的指示价值远比它作为一种特性更为重要,有迹象揭示了这样一个系统:它的某些构成个人行为的部分是潜意识的。因需要一个更好的又不太含糊的术语,我们称这个系统为‘潜意识’。”
正是系统的含义使得心理学家终于明白了,潜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早已存在的事实:即确实存在着一种在意识之外的心理事实,只不过与意识对应它的名称可以叫做潜意识吧了。或者还可以这样认为,意识包含着原本的意识和潜在的意识,这一潜在的意识就是潜意识。弗洛伊德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首先发现了这一心理事实。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非常具有实用性,能处理和解释很多问题。但因为弗洛伊德把潜意识的内容都归结为了性本能,而对性本能到底是什么又讲不清楚,这就像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中对价值也无法说清楚所产生的后果一样,结果围绕着潜意识的内容问题在心理学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派。
在经济学中也经常涉及心理学的问题,像边际问题、需求弹性、各种偏好等等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能否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呢,其中是否有着某种共同的作用原理呢?实际上两者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的共同作用原理就是价值。
弗洛伊德有关性本能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他把性本能的范围缩窄了,应该是一个人的整个身体本能即价值本能。一个人的身体总要与实际物质接触,因此要受到存在于自然界的价值规律的支配,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很好地生存。因此我们可以把弗洛伊德的理论重新表述为:被压抑的欲望与人的整个身体有关,人的身体依据价值原理都要为自身服务,但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等价交换的要求个人的一些不等价交换的想法被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了,成为了潜在的欲望,价值标准的错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个人价值本能是人的心理的源动力,是决定个体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永恒力量,而文明的发展终将会把个人的价值标准与社会的价值标准统一在一起而不成为相互间的破坏和压抑。
根据新的表述,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成长描写成这样的一个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故事:在某一天,一个婴儿出生了。婴儿的第一声嘀哭交换的是空气,可不知谁打了他一下。当他饿的时候又嘀哭了,因为他暂时还只有这一种却是万能的生产能力,用痛苦交换到母亲的乳汁。当他想要撒尿的时候,这种东西对他来讲毫无使用价值,价值也就为零,谁爱要就随便拿走吧,当然是父母要忙活一阵了。如果没有及时给他换尿布,他将再次哭起来,用痛苦去交换舒服。可在文明社会中,想要这么直接交换根本就不可能。因此总有一天,他再也不敢这么做了,这一欲望就被压抑住了。但在父母眼中,这孩子已经“懂事”了。当孩子长大到一定程度后,男孩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与母亲亲近,这一欲望也被压抑住了,成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对于女孩来讲,不能再与父亲那么亲近,这被压抑成了埃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总之,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被压抑的欲望越来越多,原始的价值标准已经很难重生,因此他也就融入了文明的社会。此时他完全成熟了,社会也因为他的加入而变得更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