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来袭之后, 通过专业的评论与分析, 和对未来世界经济的预测, 有专家说现时世界金融体系需要重整, 有的又说必须寻找新的货币工具. 而笔者从杂志中看到一文章名为 “货币政策的迷宫” 其中提及到各国中央银行的生存法将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一个更加紊乱、更加政治性的未来; 和 “one tool, one target” (这里所说的工具就是利率, 而目标就是价格稳定)在眼下的经济体系中如何实现政策目标; 还关注到各国央行得重新考虑它们的政策工具和思考它们的政策目标. 接下来笔者会以个人想法论述这些要点:
各国中央银行运用多种货币工具来调控经济市场, 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但无可置疑的是, 利率在这圈子里演绎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它好比巩固扎在地上的树根, 分成多个机构吸收精华,蕴造能量让树能健康成长. 同样通过利率的运用, 让经济体系在适当的控制下, 稳定地, 健康地发展到理想的目标. 当中经过伟大的经济学家们的论析, 把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为开始的exchange – rate targeting 到monetary targeting和比较普遍的inflation targeting. 在最后一个目标, 要达到价格稳定必须通过利率的调控外, 还注入广大人民的expectation这渠道在内, 也就是说不单单依靠中央银行的力量, 是得团结人民的帮助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在危机过后, 造成生产量停滞甚至下降趋势和deflation的相象. 为了刺激经济, 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运用降息 (几乎为0) 和回购债券, 但这并没达到理想的效果, 原因将会引用原文的一句话: “Were deflation to deepen, real interest rates would rise, further hampering economic activity.” 很明显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 继续降息只会导致real interest rates上升, 而阻碍到经济活动增长. 如果加息的话, 消费者希望未来能获得更多利益, 更多的满足感, 将会减少开支. 所以不少经济学家说deflation比inflation更恐怖, 不论加息还是降息都没能达到效果, 那就希望通过央行和民众的双方努力达成目标. 当然民众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透过央行对未来计划的剖释, 民众开始在市场上扮演他们的角色去辅助央行, 共同奋斗. 笔者将会列出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是香港如何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威胁, 在关键时刻, 采取了一系列果敢措施, 牢牢地遏制住了经济下滑:
一、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动用1100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捍卫联系汇率制度。
二、加大公共工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特区政府与迪斯尼公司达成协议,斥巨资224亿港元合作兴建香港迪斯尼乐园,第一期工程将在2005年启用。
三、退还税收,冻结收费,纾解民困。特区政府退还了1997至1999年度应缴纳的利得税、薪俸税及物业税的10%,总额达85亿港元,惠及125万纳税人。同时还继续冻结了政府部门向市民提供的服务收费。
结果在2000年,香港经济增幅高达10.5%,是13年来香港的最高增长率,也是亚洲乃至全球的最大增幅。以总量计算,2000年香港创造的货物和服务已超过了1997年金融风暴前的水平。 进出口贸易大增。统计显示,2000年香港整体进出口货值同比增长了15%以上。 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又现昔日火爆景象。2000年访港游客达1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刷新了1996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
从例子能清楚看到香港经济的复苏离不开广大人民, 因政府计划的种种措施, 政治性地主导着民众如何面对当时局势, 鼓励着加强消费, 才能取得经济增长率和进出口贸易大增的效果. 当然民众与中央的沟通渠道并不是一下子功夫的, 是从通过长时间的配合建立起来的, 从而获得相互的信任. 同样此附加货币渠道也能在当今危机起到作用.
而笔者个人认为除利率这政策工具外, expectation是另外一个复杂而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渠道, 要好好地凑合这些去完成重要的任务. 但目前最多讨论的问题出现在目标的选择, 经常有人打着口号 “稳价格, 保就业”, 但对央行来说保就业只不过是稳定价格的附属影响. 反而, 中央政府在其中起到作用会更快, 实划对就业问题的有利方案, 提高民众利益, 达致民政一心.
从上述分析, 笔者个人方面得出总结, 工具, 目标都维持不变, 但多了一个渠道. “one tool, one channel, one target”.
货币政策的迷宫-源于<<the economist>>
http://www.ecocn.org/wordpress/?p=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