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8018 149
2016-05-10

  国家收紧言论举措不断升级,除严控媒体声音外,噤声行动更蔓延金融界。《华尔街日报》称,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新闻媒体审查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已口头警告专家学者及评论员和财经记者,要求他们不要对经济发表与政府的乐观表态不一致的言论。有经济学者呼吁,必须让所有人发声,才能避免市场意见有偏颇。

  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指,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在近期就收到警告;林采宜曾对公司债规模上升、楼市供应过剩以及人民币贬值公开表达过担忧。这是她第二次接到警告。这次则来自她所属国有企业的法规部门,要求她不要就中国经济发表过于悲观的评论。
  第一次被警告是去年底她出席一经济论坛时,证监部门要求其评论人民币时要更温和,建议不要放空人民币。最终她只能建议投资者购买美元。
  香港《明报》则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林采宜曾被“约谈”,她上月批评“债转股”的文章是导火线。该文4月13日在《大公报》发表,文章写到“大部分债转股的结果都是‘假股真债’,企业去杠杆只是停留在报表上,宏观经济的真实杠杆率被掩盖,实体经济过度杠杆化的风险加大”。她认为,大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债转股”态度消极,涉及的企业可能是“僵尸企业”,作为股东的银行“基本上颗粒无收”。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被问及事件时,他表示市场上的分析师每人都有特定的位置,最重要的是确保所有人都有发言的权利,这样整体的意见才能“被中和”,如果只让特定位置的人说话,结论必然偏颇。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管甘迺迪表示,中国想要顺利涉过起伏不定的经济水域,经济学家的积极讨论以及公众对这种讨论的信心非常关键。他建议,如果官方只想听好消息,那么最好还是什么也不要听,因为好消息没有任何价值。
  安信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4月中旬在香港对投资者表示,尽管中国经济有反弹迹象,但很多官方数据并不可靠,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问题。他的谈话迅速在社群媒体上流传。但两天后,高善文在微信上澄清,称上述内容是杜撰的。
  索罗斯等国际金融界人士近期唱衰中国经济,知情官员表示,过去几个月一些高层官员呼吁压制任何可能鼓励外国人“做空中国”的批评。
  在这样的压力下,记者不仅得避开批评性的话题,还得撰写有关经济的乐观报道,并要求证券记者报道内容应以证券监管部门的官方公告为主,有记者对去年夏天股市暴跌原因做的调查过于深入,因此被强迫休假的消息时有所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10 17:19:10

银行不良资产用债转股处置弊大于利

来源:凤凰财经 2016-04-13 16:32:18

作者: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

    导语:大部分债转股的结果都是“假股真债”,使得企业去杠杆只是停留在报表上,宏观经济的真实杠杆率被掩盖,实体经济过度杠杆化的风险加大。如果只是通过债转股,把银行的不良债权转移到表外去,没有在财务上对其潜在损失率做充分的处理,那么宏观经济下行产生的银行坏账风险只是被暂时隐匿了,而不是被化解了,债转股在这里扮演的是自欺欺人的报表魔术师角色。
    正文: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之一,其重要性,关乎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债转股”俨然是去杠杆的重磅举措。
    债转股,不是新鲜事,17年以前,曾经用过的招,当下,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当年已经迥然不同,债转股,还能跟当初一样,玩出理想的效果么?
    笔者对此不以为然。
    首先,房地产市场长达15年的牛市是上一轮债转股成功消化风险的重要前提。1999年,国有企业困境导致银行逾期债权猛增,为了控制银行体系的风险,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他们通过与债务方签订债转股协议,将4000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逾期债权)承接过来,成功地帮助商业银行抛下(不良资产)包袱,轻装上市。当时,房地产正当低谷,转移给这四大公司的抵押品中不乏房产和土地,当时估值很低,之后15年,这些不动产的价格至少涨了10倍,不良股权由于其资产升值,坐地起价,变现之后,大部分“盈利”。债转股成功地实现了以时间换空间的不良资产消化。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价格保证是“不良”转“良”的核心酵母。目前,房地产价格已然处于泡沫巅峰,不仅没有再涨10倍的可能性,而且作为重要抵押品,土地房产增值的可能性很小,下跌的风险却在逐渐加大。债转股之后,不良资产被成功消化的几率大大低于17年前。
    其次,宏观经济下行过程中,企业发生经营困难、面临破产清算时,根据现有法律,银行债权在清偿顺序中排名靠前,换一句话说,即便持有的是企业的不良债权,银行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分一杯羹的几率相对较高。一旦不良债权置换成不良股权,那么企业一旦破产,作为股东的银行,其清偿顺序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后,基本上是颗粒无收。债转股使得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损失率陡然上升。
    第三,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第六十八条,“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两年之后,该股权的风险权重升至1250%。从实践经验来看,大部分企业逾期债务转为股权之后,两年之内是很难脱困,从而使得股权得到顺利处置的。因此,即便在短期内可以帮助减轻坏账核销的压力,长期来看,债转股需要商业银行付出的资本金消耗非常之高,并非帮助商业银行脱困的有效工具。这也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对不良债权转为不良股权持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
    第四,债转股与“投贷联动”本质上不是一个概念。投贷联动通常针对的是具有股权投资价值的资产,银行通过主动选择风险共担来分享企业长期成长的收益,是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的激进性融资安排。而眼下需要被转成股权的1万亿不良债权显然不是来自于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企业,绝大部分需要被转成股权的是已经无法自我造血恢复到良性循环的传统企业甚至是僵尸企业,从持有债权到持有股权是商业银行无奈的被动接受。
    鉴于上述分析,可知从宏观角度看,大部分债转股的结果都是“假股真债”,使得企业去杠杆只是停留在报表上,宏观经济的真实杠杆率被掩盖,实体经济过度杠杆化的风险加大。
    最后,从风险的化解角度来看,通过债转股来处置不良资产,若要使其真实释放金融体系的风险,必须通过债权折价来反映其存在的潜在损失率,而这债权折价的财务处理后果,对于银行来说,与冲销坏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只是通过债转股,把银行的不良债权转移到表外去,没有在财务上对其潜在损失率做充分的处理,那么,宏观经济下行产生的银行坏账风险只是被暂时隐匿了,而不是被化解了,债转股在这里扮演的是自欺欺人的报表魔术师角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及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的双重压力,银行不良资产采取债转股的方式来处置,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弊大于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0 17:21:53

林采宜再遭警告 封杀舆论难改经济困境
2016-05-04 17:21:00 来源:中金网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有知情人士透露,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在近期就收到警告;林采宜曾对公司债规模上升、楼市供应过剩以及人民币贬值公开表达过担忧。这是她第二次接到警告。这些知情人士称,第一次来自证券监管部门,最近这一次来自她所在的国有企业的合规部门,要求她不要就中国经济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发表过于悲观的言论。此外,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新闻媒体审查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官员已对一些评论人士发出口头警告,要求他们不要对经济发表与政府的乐观表态不一致的言论。


  为了建立积极的市场信心,中国政府对于经济负面评论打压力度十分巨大。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预期来吸引资本投资中国。但实际上,资本并没有中国政府想想的那么愚蠢。


  根据外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除了5月份和6月份外,其他时间段均处于结售汇逆差时间。2016年第一季度情况虽然略好于2015年后半段时间,但依旧处于逆差区间。银行结售汇逆差表示兑换外币数量高于外部兑换人民币数量。我国资本外流趋势没有得到实质性扭转。而且,这还是不考虑我国政策限制的情况。根据我国政策,企业通过贸易获得的外币收入都要强制结汇。这说明,我国公布的结汇金额包含了许多被动成分,高估了市场结汇情绪。而且现在由于实行隐形资本管制,售汇金额被低估。两者共同作用导致资本外流实际情况要比数据反映的严重的多。

  另一方面,回顾15年数据,中国外汇储备强势增长很大程度都是依赖于经常帐项目的高增长。即我国外汇储备对于出口的依赖度非常大。在2010年至2014年这5年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外需降低,中国对外贸易深受打击。因此,外汇储备增长液较为乏力。如今,由于人民币贬值压力巨大,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托底人民币导致外汇储备下降。经常帐项目得益于近期回升的全球贸易出现回暖趋势(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BDI回升至700上方)。但是,由于虚假贸易日益严重(3月份来自香港的进口数量飙升,意味着利用虚假贸易实现资本外流的现象升级),数据水分无法估测,真实情况可能并不乐观。

  这表明,资本并没有相信政府的一面之词。实际上,现在政府说什么已经对市场没有什么影响力了,市场真正关注的是和实际经济状况和政策政策调控的潜在含义。

  从经济实际状况看,中国4月份财新制造业PMI指数继续处于50荣枯线下方。至此,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14个月萎缩。

  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站在线需求同比增长仅4%,远低于去年同期19%的增长率。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2015年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为5.1%,今年1月份,我国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从31个大中城市扩大为全国所有地级市后,调查失业率数据为4.99%。

  中国国内债务高企,尤其是企业债领域。据经济学家估计,中国企业债占GDP比重达160%。据金融时报此前报道称,中国国内债务整体水平已达GDP的237%,国际清算银行测认为中国国内债务整体水平已超占GDP比重已超250%。而中国债市违约风潮也是一波接一波。继东北特钢债之后,云峰债也出现违约。

  资本外流、失业率、债务违约和房地产泡沫是现在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除了以上实际经济困境外,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控也显露出中国经济危机重重。

  央行周二晚间宣布,从今年5月起每月月初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发放上月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PSL),用于支持三家银行发放棚改、重大水利工程和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显然,银行方面现在资金压力巨大。受本身银行不良率高企及盈利下降的影响,银行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政府此前还推出债转股方案就是为了帮助银行解决不良贷款毒瘤。

  然而,新华社英文网5月2日也发表评论称,中国不会藉助大规模刺激措施,决策者已意识到这种短视政策的后果,况且中国还在消化上一轮刺激措施的副作用(如产能过剩),一季度信贷激增只是临时性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一再强调中国不会搞大规模强刺激。可PSL就是实实在在的宽松刺激政策。

  去年,发改委还在高调提倡为企业发债开通绿色通道。然而,今年第一季度后已经开始排查企业债质量。

  此外,今年政府两会总结称,我国就业市场整体良好,未来预计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在进行国企改革的浪潮中,政府又计提了1000亿元失业补助金。而且,根据现在去产能导致的失业人群估计,该笔金额还需继续加量。

  太多事实证明,中国政府说的做的完全不符。表面上绘画美好的经济场景,但实际上却在积极救市。既然经济本身就不乐观又何必要隐瞒呢?而且还是在没有意义的前提下。如果隐瞒真相画大饼能够留住资本吸引外资投入的话那也情有可原。可事实是,国内资本根本已经不再相信政府的呼吁。想走的继续变着花样走,留下的也自然不会走。在种情况下又何惧负面信息呢?隐瞒的越多,问题只会越严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0 17:23:12
经济学者发表点学术看法,情况就那么严重?还要请喝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0 17:30:54
最好还是什么也不要听,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0 17:33:04
要是能让索罗斯闭嘴就最好了,他老唱衰我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